正文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4章(6)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作者:(美)贝文·亚历山大


在这场宣传战上,美国赢得了没有异议的重大胜利。如果俄国人事先知道北朝鲜的进攻,他们本该提前返回安理会,以否决任何针对其同盟国和附属国的惩罚行动。俄国人没有回到安理会,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政策变化太慢,无论发生什么事件,其应变速度仍旧缓缓若冰河流动一般。即便如此,苏联也没有再犯这一错误。从1950年8月1日起,其代表便回到了安理会,对苏联不喜欢的任何提议行使否决权。

然而,有迹象表明苏联大大地卷入了,或者至少是默许了北朝鲜的进攻。其一是北朝鲜军队中有苏联的顾问。即使苏联自身没有参与备战,但这些军官应该觉察到了备战的情况,并提醒他们的上司注意此事。詹姆斯·F.施纳贝尔和罗伯特·J.

沃森在其撰写的《朝鲜战争期间参谋长联席会议史》中就持这一极端立场。他们认为,苏联对北朝鲜的军队控制很严,进攻必然需要斯大林本人的同意。苏联参与的第二个线索是,1950年10月美国军队在首尔发现的两道用俄文书写的进攻命令,这两道命令是在进攻前三天的1950年6月22日由北朝鲜军方官员发布给北朝鲜第4师参谋长的。第三个线索是,1950年春季从苏联往北朝鲜运送了大批重炮、自动武器和螺旋桨式飞机。运送了这么多物质,苏联不可能不问一问北朝鲜打算用它做些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介入进攻的情况完全停留在赫鲁晓夫的说法上,他说在进攻之前斯大林曾经征询过毛泽东的意见。事实上,红色中国人在征服台湾之前,不可能有任何理由鼓励他们在远东冒险。如果不是朝鲜战争的干扰,共产党人也许在1950年夏天就对台湾岛发动了进攻。因此,如果问及中国人的意见,十有八九答案将会是否定的。

关于战争的根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一说法不是指责共产党人,而是指责南朝鲜的总统李承晚。该论点是由I. F.

斯通于1952年提出的。斯通论述说,李承晚本人可能挑起了战争,或者是他故意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好让美国军队介入进来,给他以支持,并以此作为挽救其政权的唯一方法。

1950年5月30日,南朝鲜国民议会的选举对李承晚来说是令人泄气的。曾经联合抵制1948年选举的温和派和无党派人士在1950年的选举中显得强大有力。人们对李承晚的专横跋扈的工作方法感到愤慨,他试图将选举推迟到11月份,但是没有成功。在此情绪的帮助下,温和派和无党派人士获得了议会中的大部分议席。这意味着李承晚已成为一位跛脚鸭总统,即任期将满而未能当选的总统。他之所以还留在任上,只是因为他的任期为四年。在已发生变化的国民议会中,显然李承晚是不会重新当选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