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e时代》光速30年(1)

金融e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 作者:万建华


国内金融行业的电子化起步较晚,但追赶的路径却很清晰,其过程和脉络与全球金融电子化的主要阶段基本一致。对于国内金融电子化建设的起点说法不一,在此我仅做脉络梳理,不做定义。

同发达国家一样,国内金融电子化的历程也是从引入电子计算机开始的。最早用于我国银行体系的计算机于半个世纪前从苏联引进。一开始,这种电磁式分析用计算机被大量用于支持银行的单项业务处理,比如集中核对联行业务等。但逐渐地,处理速度相对较慢、功能单一、操作烦琐等弊端使其无法继续适应银行业务大发展的需要。到了1974 年,服役超过15 年的苏式计算机被从法国引进的61/60 小型计算机所取代。

61/60 小型计算机是在1974 年于北京举办的法国技术展览会上进入国内银行家视野的。经过充分的调查和测试,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专家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有关领导推荐了这种机型,认为它的性能和功能可以满足当时国内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后经国家计划委员会等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购买了展览会上的60/61 电子计算机。和今天动辄兆亿次运算级别的大型机器相比,当时这种机型的运行内存小得可怜,仅为10K,速度也只为每秒钟5 万次,但已经能满足当时的业务处理需要。尤其是它配有的卡片读入器,每分钟可读入300 张。

资料显示,法国60/61 电子计算机完成一个工作日的10 万笔联行业务,所需输入卡片的时间仅为111 分钟,与早期的苏式电磁分析计算机相比,时间缩短到1/20;所需分类时间为60~70 分钟,时间也缩短到1/20。这意味着,只需要2 名人员操作一台法国60/61 电子计算机就可以完成6 台分类机、6台制表机和4 台总计穿孔机的全部工作量。这使全国联行业务核算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电子计算机的引进和普及为新中国的银行体系培育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为银行电子化建设进入工程化探索奠定了基础。

时至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我国金融电子化开始发力。当时,发达国家金融行业的电子化建设已经遥遥领先。面对巨大的发展落差,我国金融业迎头追赶。1975 年年末,在北京、上海等地同时启动了“全国大中城市银行核算网试验工程”。虽然实施过程中不断呈现的技术问题使该试验工程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但一大批金融电子化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宝贵的实战锤炼涌现了出来。

20 世纪70 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我国国民经济取得迅速发展。伴随商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异地结算业务也在迅速增长。在全国联行业务急剧扩张的势头面前,从法国引进的61/60 计算机的性能瓶颈又开始掣肘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1978 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从日本引进日立公司的M150 系列机,并自主开发了一套联行业务处理系统,于1980 年投入运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