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网络人格(14)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 作者:(美)伊莱亚斯·阿布加欧德


另一个值得怀疑的是个人内在的多重人格数量的上升。在经典文学中所描述的大多为双重人格,但是在“西碧尔效应”的作用下,许多临床治疗师和医生都争先恐后地去发现更多的人格,像是比赛谁能在病人身上或自己身上找到更多的分裂人格。(为了超过西碧尔,“夏娃”也声称不再仅仅拥有3个分裂人格,而是通过对历史的重新发掘找出了22个分裂人格!)但是我敢肯定:不管怎么去夸大这一数量,他们都没有考虑虚拟人格的存在。多重人格障碍流行的时候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按照互联网对时间的算法,这一时期同《第二人生》的出现之间相隔的时间已经要用光年来计算了。

但之后关于西碧尔的事情及其医生引起了人们强烈的疑问,让多重人格障碍成了一件极其值得怀疑的事情。赫伯特·斯皮伯尔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心理医生和催眠师,他本人也认识西碧尔和威尔伯医生,正是他引起了人们对之前研究的怀疑。他认为威尔伯医生“对整个催眠现象一无所知”,正是因为她在催眠实践上的不专业才让她在病人身上凭空发现了这些分裂人格,他把威尔伯医生最早诊断病人为多重人格障碍说成是“因为病人自身的大惊小怪而大惊小怪”。

所有这些事情促使人们开始对这种诊断心存疑惑,而我,作为一个要向人们介绍网络人格同我们熟知的现实人格之间的巨大差别的人,当然有必要对这一疾病的疑虑作出澄清。西碧尔这种拥有平行人格的医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确实存在的,他们不只是存在于电影和文化意识中,在科学上也能站住脚,而且还有更好的证据支持:虽然人们对这一疾病还存在争论,但是一些设计完美的研究已经在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大脑中找到了病理上的证据。2006年的一份研究,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对比15位有多重人格障碍的女性和23位健康对照者的大脑中的海马体和杏仁核(分别是大脑中控制记忆和管理情感的两个关键性区域)的大小时发现,同健康对照者相比,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病人这两个区域要小得多,大约小20%~30%。

另外,1999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病人在不同分裂人格的转化过程中,大脑也发生了较大的生理变化。同样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这一成像技术不仅能观察大小和生理结构,还能测出大脑的活动情况——研究人员观察了一位长期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47岁女性的大脑,当她在清醒状态下被要求切换到她8岁的分裂人格时,她大脑海马体中的活动竟然减少了,于是《新科学家》杂志在封面上不失夸张地写道:“现在我们发现多重分裂人格是源于人的大脑。”

虽然存在许多局限性,但类似这样的研究还是让更多的人相信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并同意把它写入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以下简称APA)出版的《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以下简称DSM)一书中。这本书相当于全世界精神疾病诊断的《圣经》,在2000年最新修改版中多重人格障碍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解离性认同障碍”(大概是为了让这一疾病从多重人格障碍的历史包袱中重新“解离”出来),属于解离症的一种。这一类症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解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