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米罗山营地》局面初开(5)

米罗山营地 作者:陈河


突击2号的队员来了,所有的人都住进了营地,因此又搭了一座亚答屋。

有一天,有两位采野藤的马来人闯到营地附近,看见了溪边有人工筑围的储水小池。两位采藤工人走到小池边,突然放低了声音窃窃私语,似乎发现了什么不正常的事,然后就悄悄地离去了。这一幕,都被躲在树顶上放哨的梁元明看见了。戴维斯分析这两位工人下山后一定会说出森林里有不明人士躲藏着的秘密,这事要是被日军暗探知道,就会去报告,此地就不安全了。因此戴维斯观察地图,将人马迁到更深的丛林中去搭建新营房。

新的营地比较接近海边,可以听到轮船经过时鸣汽笛的声音。梁元明觉得新营地的环境是别有风味的。午夜时分,就常常听到有像电影里野狼吠月似的声音,但从来未看到野狼的本身。他仅有一次看到在不远处树丛中跑出一只像獐的动物,一瞬间就跑入另一边的树林中了。另外一种飞鸟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就在上空翱翔,叫着发音像LO-TI-RA的声音,华人听了,会听成“六点了”的上海话发音。梁元明当时还想过,把这些鸟捉几只来,放在笼子里,可以当活的闹钟卖给上海人。另外在营地附近一棵野生的大树上结满了桃子,果身乳白色,可桃尖上涂抹着殷红色,完全和上海人家庭里为老人家祝寿时在厅堂上摆设的寿桃一模一样,而且还散发着扑鼻的香气。但是,虽然那仙桃令人馋得流口水,却不敢去采摘,只怕外人看到此桃树被人采摘的痕迹时会怀疑有人在此停留居住。所以那段时间营地里的几个人无事不敢离开营区,更不敢去摘桃子了。

这段时间吴在新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他租下的水稻田让雇来的农工插上秧之后,就变得无事可做,所以就经常会前往红土坎、邦咯岛一带去观察活动。龙朝英在红土坎城内一棵榕树下摆设香烟、水果摊,吴在新会在这里和他交换情况。某一天,吴在新行经红土坎海滨区一条街路时,偶然间看见了一个小洋房外面挂着一个“阅报社”的牌子,门边还贴着对公众开放的时间表。吴在新见这个时候正是这个“阅报社”开放的时间,就走进门来。吴在新本来以为这里面会是个图书馆一样的读书看报的地方,进来之后见厅内没有多少书报,只有几个商人模样的人在一张桌子前喝茶聊天。让他有点吃惊的是他看到屋内堂前挂着孙中山的画像。一位戴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起身迎接吴在新,他自我介绍名叫李淑叶,是《星洲日报》的编辑,也是“阅报社”的负责人之一。吴在新也把自己本是昭南(新加坡)的富户,为逃避抽选兵补而流亡到昔加里,眼下正在山下种稻子的故事讲述了一遍。李淑叶听了吴在新的叙述,觉得他的谈吐不凡,且有殷实的身价,正是“阅报社”的发展对象。于是李淑叶详细向他介绍了“阅报社”的情况。他说“阅报社”是日本当局正在试行推广的一个华人社团组织,其形式是模仿孙中山1905年在马来亚槟榔屿设立的“阅书报社”。日本人设立“阅报社”的目的是想通过它和华人社会建立起情况互通的关系,接受华侨的申诉,放宽对华侨的经商限制,争取华人的合作。这个计划是日本东京商学院一群学者提出的,最初在槟榔屿试点。他们在华人中经推选选出十三名华侨杰出青年,并委派十二个顾问组成了“阅报社”委员会。据李淑叶介绍,日本人还准备通过“阅报社”从泰国运载大米到马来亚,以“阅报社”的名义来抑制物价。吴在新对这个情况十分感兴趣。那以后,他时常会到这里喝茶谈天,和李淑叶很是气味相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