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巴黎的天空下》先贤祠:法国之庙(1)

在巴黎的天空下 作者:郑实


1900年岁末,谣言越来越盛,说伏尔泰和卢梭在先贤祠(Panthon)的尸骨被盗。政府决定邀请150名巴黎名流到先贤祠,当场打开棺木查验。幸好只是虚惊。

对游客来说,先贤祠是宏大而优雅的建筑,在这里可以参拜法国引以为荣的英灵。对法国人来说,先贤祠是另一种教堂,葬在其中的伟大人物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整个巴黎都在他们的庇护之下。先贤祠在英语中被翻译成“Temple of the Nation”,意思是“国家的庙堂”。

高居于小山之上的这座庙堂,最初是真正的教堂。路易十五1744年带兵出征时病在梅斯(Metz)。(手册31页)他向巴黎的守护神圣女热娜维耶芙(Geneviève)祈祷康复,果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回到凡尔赛,路易十五召来设计师苏夫娄(Soufflot),命他负责在热娜维耶芙山兴建教堂,献给这位守护神。正处于启蒙时代的法国,绘画和室内装饰虽然偏重于纤细的巴洛克甚至洛可可风格,但对大型建筑的品位却在回归古典。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先贤祠才是这样一座庄重典雅、朴实纯净的建筑。前面三排巨大的廊柱和三角楣都是古希腊样式。在最基本的三种希腊柱式中,苏夫娄选择了柱头最复杂精致的科林斯式,上面的叶饰是一种叫“良苕”的植物变形而来的,远远望去庄严而不呆板。三角楣下面有一行字:“伟大的国家赋予伟大的人荣耀。”三角楣上是安热(David d’Angers)创作的浮雕:祖国女神颁奖。哲学家伏尔泰和卢梭坐在左边。后面的殿堂是正十字形,正中间高耸的穹顶高于一般的巴黎建筑物,既可以俯瞰巴黎,又可以从远处眺望到它,是巴黎的地标之一。

当然在作为教堂的时代,三角楣上的字和建筑里面的布置都和今天不一样。这个建筑的用途在完工后的近100年中一直随着法国政体的变化而变化。法国大革命中,这里开始安葬重要人物。到18世纪,路易十八复辟和拿破仑三世上台后,都曾恢复它的宗教用途。直到1885年为维克多?雨果举行了国葬之后,这里才正式成为“国家的庙堂”。(手册129页)不过雨果其实生前很不喜欢这个建筑,讽刺它是“蛋糕”。苏夫娄设计时,努力让建筑显得轻盈优雅,在穹顶上开了45个窗户,让阳光洒下来。但是改为先贤祠时,这些窗户被堵上了,以增加庄严气氛。

所以进入正厅,你会立刻觉得进入了一个密闭空间,不过却不会有压抑感。建筑内部宽阔高大,大理石在灯光下反射出含蓄的光泽,四围墙上的壁画讲述了法国守护神圣丹尼、巴黎守护神热娜维耶芙和圣女贞德等的生平故事。公元451年,匈奴大军入侵法国,逼近巴黎。人们惊慌失措,很多人准备举家逃离。牧羊女热娜维耶芙号召大家向上帝祈祷。他们的虔诚感动了上天,匈奴军取道南下,没有进攻巴黎。获救的巴黎人认为热娜维耶芙是圣女,她死后被葬在现在先贤祠附近的热娜维耶芙山。

在大厅正中的圆形部分,有一个高悬下来的摆锤,是1851年物理学家傅科(Foucalt)最初在这里安装的,用以证明地球的自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