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别永远伤在童年》导言02

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作者:(美)约翰·布雷萧


童年包括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我提出的这四个阶段,主要参考艾瑞克·艾瑞克森的经典著作《童年与社会》,另外,我还参考了让·皮亚杰、帕姆·莱文、巴里·维恩赫德和贾娜·维恩赫德的相关理论。根据艾瑞克森的观点,每一发展阶段都源于一种人际危机——主要是同父母的关系危机,但也有与同辈、老师的关系危机。这一危机不是什么灾难性事件,而是更脆弱、潜能提高的一段时间。每个阶段的结束都会造成新的危机。艾瑞克森认为,每次危机都形成一种内在潜能,他称为自我潜能。艾瑞克森认为,健康童年需要四种基本的自我潜能,即希望、意志力、目的和技能。

婴儿从照顾者身上感受到更多的是信任而非不信任,于是产生了希望;幼儿挣扎着与照顾者分离、获得心理独立的过程中,获得了比羞耻感和怀疑更强烈的自主意识,于是产生了意志力;学前儿童有了比内疚感更强的主动性,于是便产生了目的;学龄儿童开始形成勤奋意识,并逐渐超越自卑感,于是拥有了技能。

根据心理治疗师帕姆·莱文的观点,当这四种自我潜能在场的时候,我们就有四种基本能力:存在能力、行为能力、同一性能力和基本生存能力。

这些能力和自我潜能是童年发展所需的,并需在之后的发展阶段中得到加强。同一性质和种类的需求,也将在以后的人生阶段不断重复出现。帕姆·莱文还提出,基本的童年需求每十三年循环一次,我没有能证实这种“十三年周期循环”理论的任何经验性数据,但我愿意把它作为一个指导方针。

十三岁的时候,青春期以一种新的方式唤醒生命的火花。同时,随着青春期性成熟的生理改变,一种新的心理结构展现出来。我们开始形成自我同一性,开始离开家庭。这必然会对父母看待我们的眼光形成挑战和考验。在青春期,我们开始决定“我认为自己是谁”。要做自己,就必须慢慢离开父母。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之前形成的所有自我潜能:需要婴儿期形成的信任,相信世界足够安全,以便实现自己;需要幼儿期形成的自主性,这样才能在外出闯荡、离开有父母照顾的安全的家庭环境之后,信任自己;成功与否,取决于幼儿期是否顺利跨越第一个反依赖阶段,还取决于学前期建立初始身份的过程是否顺利。如果完成了这些发展目标,我们就能更加容易地获得开启这一新转变的能力。

如果在学校里历练得好,我们就能靠学校里学来的社会技能交到朋友,创造成就。这些学龄阶段的自我潜能,将帮助我们创造成年身份,而成年身份则建立在人际互爱和有成就感的活动之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