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误读中国软实力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 作者:(美)迈克尔·巴尔


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引发了诸多议论。然而,对软实力的分析很容易把硬实力牵扯进来。例如,美国记者乔舒亚·库兰茨克就写道:“软实力已经变味了……对中国人来说,软实力指除军事和安全领域以外的所有事物,不仅包括流行文化和公共外交,还包括援助和投资等更具有强迫性的经济外交手段。”库兰茨克认为,中国极大地扩展了软实力的含义,已经超出了奈给出的原本定义。实际上,他的这个观点并不准确,原因有两个。第一,尽管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软实力的中文著作(下一章我们将会看到),但库兰茨克在做出上述论断时并没有引用参考文献。在中国,几乎每一领域都在广泛使用软实力,因此软实力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果说中国人把具有强迫性的经济措施纳入软实力范畴,从而重新定义了软实力,那就有点儿过激了。第二,从更抽象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人试图将硬实力和软实力归为一类,将强迫视为软实力的一部分,那么软实力这个概念就会严重受损,以至于没有研究分析的价值。那我们就不禁要问:把权力进行分类还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库兰茨克并不是唯一持这种观点的人。一份美国国会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主要源自它的对外援助、贸易和投资”。“中国在东南亚不断施展软实力——文化、外交、对外援助、贸易和投资等非军事收买手段——已经对美国外交政策构成了新的挑战。”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软实力的含义被修改了——收买成为软实力的一种方式。基于这个扩展了的新定义,这些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他们试图证明,北京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靠山”,并针对中国不断扩张的软实力为美国出谋划策。中国政府大规模的对外援助和投资的确令人震撼,但严格来说,这些都不属于软实力的范畴。

同样,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也发表了一份关于中国软实力的研究报告,用大量篇幅讨论贸易和投资作为软实力策略的重要性。报告提到:“中国往往以非常优惠的利率向国外提供贷款,而且不会明确规定借款国必须何时或者以何种方式偿还贷款,合同中也没有严格限定贷款的用途。”这当然是事实。中国确实经常承诺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然而却经常规定贷款需要购买中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其中许多是国有企业。然而,基于以上原因,这还不能算是软实力的例子。

无独有偶,并非只有北美这样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德国《明镜》周刊2010年7月刊登的一篇文章称:

然而,中国正在征服世界。它对西方制定积极的贸易政策,向非洲和拉美提供低息贷款,向伙伴国施加外交压力,发起近似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运动来反对我们视为普世价值的人权,为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最大规模的士兵,这使它步步为营……换句话说,它是通过软实力而非硬实力取得了成功。事实上,中国正向所有大洲发起战争。

由此可见,对中国入侵的恐惧不单单引起了美国对已逝盛世的忧虑,其他国家也有此忧虑。然而客观地说,也有许多专家认为中国的软实力仅局限于文化和价值观;甚至有许多人相信,中国的魅力攻势不是在“发起战争”或者“征服世界”,实际上它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他们认为,中国提倡的和谐与和平的价值观与它对政治异见者的态度之间有很大差距。后文我们将会看到他们针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述。此外他们也注意到,中国软实力的推广主要由政府担任推手,民间或私营机构较少参与,因此其发展相对受限。

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人不会考虑得这样细致入微。那为什么还会这么困惑呢?为什么人们要超越软实力的本来含义——大多数观察家仍然坚持这一含义——来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应该首先回顾一下中国威胁论者的论调。持这种观点的人遍布世界各地,但主要是在西方国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