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淮安录囚,忙里偷闲上九华(2)

心学圣人:王阳明 作者:燕山刀客


蔡蓬头依旧只说两个字“尚未”。王守仁不慌不忙,摆出一副要在山洞里过夜的架势,蔡道士真急了:“你这个小相公,礼数倒很周全,但我看出来了,你是一心想做官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关心如何修身嘛!”

一语惊醒梦中人,王守仁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他知道,自己还是摆脱不了对世间功名的追求。

地藏洞还有一个怪和尚,生得比蔡蓬头还像原始人。他的衣服都是用树皮做成的,而且多年已经不吃熟食,从来不用火,过着类似松鼠一样的纯天然生活。王守仁特别喜欢结交这样的怪人,一打听他的住址,原来竟建在悬崖绝壁之上。去还是不去呢?

老僧这天午睡,突然间感觉脚心非常舒服,不知道哪里来的好心人正在给自己做足底按摩。他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年轻书生,眉清目秀,长长的胡子却快要垂到胸前。王守仁见到老和尚醒了,就抱拳行礼。和尚不好意思地说:“我住的地方有些危险啊,年轻人是怎么过来的?”王守仁客气地说:“想要向前辈请教,再危险也得来啊。”

在阴冷的山洞中,两人盘膝坐下,纵论佛道之要义。王守仁听着听着,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让他受益终生。

所有学说的终极智慧,一定会在最高点相会。

谈到儒生,老和尚强调:“周濂溪(周敦颐)、程明道(程颢)两人不错。”提到朱熹,却说:“朱考亭先生是个好的讲师,可惜未到最上一层。”王守仁很喜欢他的言论,第二天再去拜访时,和尚已经搬走了。王守仁很是失望,就在石壁上留下了“高谈已散何人处,古洞荒凉散冷烟”的诗句。

弘治十五年(1502),王守仁完成公差回至北京,当时的孝宗皇帝较为开明,对于文官的打压控制,远不如以前的天顺和成化两朝。读书人的政治地位有了提高,经济收入也大大改善,各种文学团体纷纷组建,各种饭局也是非常热闹。王守仁的同龄人李梦阳、王廷相等人发起了文学改良运动,反对八股取仕,要求向唐宋时代的古文作家学习。他们为了壮大声势,几次三番拉王守仁入伙,但王守仁看得很清楚,有李梦阳这样的文学青年唱主角,自己进去了也不过是个跑龙套打酱油的角色:“我怎能以有限精神,做此无益事情?”正好这时,他的肺病又犯了,于是向朝廷请假,回山阴养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