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选择师范:低成本扩张(4)

为什么是毛泽东 作者:任志刚


师范不收学费的举措,造就了一代巨人。

选择师范有可能是无可奈何之举,但也有它的必然性,因为它是达成目标的一个最低成本方案,不断地降低成本,也是毛泽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成本扩张是机缘起着决定作用,低成本扩张则需要毅力和坚持。此时的毛泽东需要的是继续读书和建立自己的圈子,而读师范就成了他的最佳选择。

几十年以后,我们会惊讶当时的湖南已经有条件这样好的师范学校,来培养贫困人家的孩子读书。一师的方向是培养小学老师,注重子女的教育可能是我中华民族能够复兴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国人没有强烈的宗教意识,不关心自己后世前身,而是关注上下两代,所以中国人是最注重自家孩子的教育了,这一点叫西方人赞叹不已。中国社会有可能在某一阶段表现得很糟糕,但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即每个家庭却长时间保持着上进心,每一个元素是好的,需要的是外力来引导整合。外力常见的是政权强力,很少见的是来自思想和信仰的力量,而毛泽东同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力量,这一切的基础是在一师的学习中成型的。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湖南号称亚高学府,大约是排名第二的意思。学校的教师中有很多名流,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毛泽东的同学有蔡和森、周世钊、李维汉、萧瑜、萧三等,还有一些早年参加革命的烈士。本来已是秀才,比毛泽东大17岁的何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作为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他们之所以名声显赫是由于他们追随了毛泽东,或与毛泽东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当然他们本身也都是杰出人物,这种关系称之为相辅相成为好。不过,领袖与追随者的关系,一般来讲,不应当过于夸大追随者的作用,例如上述诸公的巨大名声显然是由于他们与毛泽东的师友关系。

由于毛泽东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留过学,一师就成了毛泽东社会承认的全部学历,按照今天的学历,毛泽东既不是博士、硕士,也不是本科,而是介于中专生与本科之间的大专,这在当时的中国也不是高学历,当时中国已经有许多留学的博士了,现代教育体制中的博士实在应当称为渊士,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都是很专业的,较深入的,而博字表述的是广大涉猎极多的意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