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同年纪的妈妈,焦虑点不同

养孩子,我们可以不吵吗? 作者:(韩)吴恩瑛


不同年纪的妈妈,焦虑点不同

对韩国30~40岁母亲们的状况稍稍做一个深层观察,就不难理解她们的不安了。她们自己的母亲根本无法获取任何教育上的支持,因此60~70岁的母亲们在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是“文盲”,简而言之就是没能受教育,现在六七十岁的母亲大多是从小听着“女娃子学什么习呀”这种话长大的,正因如此,这些妈妈才决心用心培养孩子,让女儿也能接受不错的教育。因此很多30~40的妈妈和自己的兄弟一样上了大学。在她们母亲的帮助下,40岁的妈妈们(到50岁出头)接受了教育,但社会还在固守陈规,因此遭遇了很多挫折。那时的社会依然重男轻女,同样学建筑设计,取得了建筑师资格证,却不能像男子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男的已经升到了高管位置,比他优秀的女人还是万年职员。因此四十多岁的母亲们在培养子女的时候便坚定决心,一定不能让他们吃亏。她们出手大方毫不吝啬,只为让孩子更有竞争力,必要时还要送孩子出国。在培养竞争力的美名下,不会英语的送去英语辅导,不会跳舞的送到了舞蹈班,个子矮的带到生长门诊打针,牙不整齐的送去矫正。为了不让怀才不遇的悲伤戏码在孩子身上重演,这些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她们嘴里挂着“朋友的模范孩子”,把子女培养成了学习优、运动佳、长得好、外语牛的人才。

孩子体育不好,父母本应说“又不是运动员,体育分不要也罢,玩得开心就好”,但这个年龄层的母亲却会说“你体育把综合成绩都拉下来了”,因为她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最棒的,希望儿子跟女儿走到哪里都是最强的。但是母亲们这种望子成龙的态度反而会让孩子在某些方面自我存在感降低。孩子们因为妈妈的态度患上了强迫症:身材要苗条,脸蛋要漂亮,学习要突出,英语要优秀,穿衣要得体,舞要跳得好,歌要唱得棒。但是,什么人才能全部做到啊。因为妈妈们的望子成龙,一些有自己长处的孩子反而自我评价很低。这些四十岁的妈妈们唯恐因为自己没有那么优秀而使孩子留下缺憾,带着这种负罪感,她们惶恐不安,也因此更加过分地执着于培养孩子的竞争力。

那么30岁的妈妈们为何不安呢?相对于上一个年代的人她们过得更富足一些,没经历过什么磨炼。这些妈妈从小过得殷实,一旦家境不够优越,她们就会相当不适。为了维持这种富裕的生活,她们只能求助亲戚或者婆家,不然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当然,受助于人就要听亲戚婆家的唠叨。30岁母亲的父母即便是过得比女儿宽裕一点也没到有钱随便给的程度。所以大部分父母给钱的时候都会唠叨她们要勤俭持家,女儿们虽然不愿听这些耳朵早已磨出茧的废话,却也不愿放弃过富裕日子,所以常常心怀不满。面对孩子想给很多自己力不能及的东西,没有那种能力自然就会烦躁。在寻觅发泄对象的过程中,一旦听到谁比自己过得好,就会妒由心生,无可奈何。

如此,让30岁妈妈们不安的根源正是嫉妒。有了嫉妒不安就随之而来。听人说“有家相当棒的培训班,得预交6个月的学费”,心里就会嘀咕“还有那种地方”,如果自己没能力送孩子去那里学习,就会心生嫉妒,焦虑不安。就这样妈妈们开始寻找倾倒不满的对象,这个对象就瞄准了丈夫和婆家。各种神经质的发飙冲着丈夫而去:“人家的老公年薪几十万,你呢?老公没能力婆家好也行啊。我朋友婆婆家一到时候就接二连三地给零用钱,咱婆婆家也有钱怎么就没见他们上过心啊?”有意思的是,这些妈妈要求丈夫多多赚钱,但一到6点就会打电话给他们催下班。丈夫若说要加班,就会胡搅蛮缠:“你那么晚回来我一个人多累啊。”这些妈妈一边强迫老公多赚钱,一边还要求他们参与到养育中来。

40岁到50岁出头的妈妈们不会把养育复杂化,她们认为居家过日子,抚养孩子是理所当然的,反而很容易理解丈夫的不过问。她们认为带孩子和做家务我会自己处理,丈夫只要多挣钱就可以。但是30岁的妈妈们从小受到了太多照顾,认为一个人带孩子和操持家务是件很费劲的事情。40岁到50岁出头的妈妈们小时候母亲太忙会自己包盒饭,还会照顾弟弟妹妹,但30岁的妈妈们只受人照顾,从未尝试过独立,她们读着子女教育书籍,看着父母教育节目,每天都在下决心“做一个好妈妈”,但真的做起来,就力不从心了。甚至因为孩子太重,有些妈妈根本无法抱动,还要一出门就是育儿名牌用品。但这些东西以丈夫的工资是无法承担的。虽然出身好大学,但收入远不到期望值,这些妈妈比婚前更加拮据,她们为此生气,看到别家孩子吃的穿的学习的比自家孩子好就会妒火中烧。这种嫉妒心就是30岁母亲们不安的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