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过度干预和过度管制

养孩子,我们可以不吵吗? 作者:(韩)吴恩瑛


困惑4 都是为了孩子好,却为何无法达成共识

过度干预和过度管制

不安是人类生存必需的情感。它是任何人都经历过的情绪上的反应,在现实中遇到危险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不安。这样人们才会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应对危险,保护自身安全。适度的不安可以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因为当人们感到有些许的不安时,他们不会与危险进行正面交锋,而是会在轻度紧张的状态下,和危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一边观察,一边对自己实施有效的保护。另外,不安还可以引导人们往正确的方向解决问题。但是,过分的不安会使人们对现实中完全没有危险的情况或对象反应过于激烈,或者会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不适的感觉。

那么,过分不安的人在有了孩子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感到过分不安的人在生活中都有着一套极具特点的、相似共通的防御机制。一旦感到不安,他们就会变得极度警觉和紧张,然后会凶猛地攻击对方。有时,当他们认为实在不行时,他们就会表现得决绝、冷漠,或者选择逃避,他们甚至还会将自己藏起来。父母双方在感到过分不安时,也会使用同样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滋生出了两种过当的育儿态度,“过度干预”和“过度管制”。过度干预是指父母过分干涉孩子的事情,代表行为是“唠叨”。过度管制是指父母用过于可怕严厉的规定来管制孩子。过度干预的养育方式多见于整天为孩子揪着心的妈妈们,而过度管制的养育方式主要来自总是对不安表现得不屑一顾的爸爸们。

对于过度干预的妈妈而言,因为她们自己有一种不安的情绪,所以她们总是让孩子有备无患,她们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亦步亦趋。如果事情没有按照妈妈们的预期发展,那么她们会感到非常的不安。所以她们总是会不断地催促孩子。如果是和孩子一起外出,那么为了孩子可以按照她们规划的时间表行动,妈妈们会每隔十秒就跟在孩子后面唠叨几句。她们会没完没了地跟孩子说,起床、穿衣服、你在做什么、抓紧时间、我说过让你穿衣服了吧、刷牙了吗、快点快点、要迟到了。没有人会喜欢这种唠叨。孩子们会在心里暗想:“啊,吵死了。”

因为妈妈的这种不管什么事都事先催促的过度干预,孩子们的自律性受到了侵害。这种妈妈会在孩子睡着后,重新把孩子睡前整理过的书包再翻出来整理检查一遍。她们检查书包不是因为孩子不安,而是因为妈妈们自己内心有所不安。然而,如果妈妈因为不安就事无巨细地干预孩子的一切,那么孩子将永远不懂得进取、学不到应对危机的方法。因为妈妈从来都没有给他们经历这些的机会。在我们的人生中,为了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长,有一种危机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危机就是冒险,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挑战。始终感到不安的父母的子女是没有机会体验冒险的。

对于喜欢过度管制的爸爸而言,他们为了掩盖自己胆小、懦弱、愤世嫉俗的一面,所以选择了以一副家长式的、严格的面孔面对孩子。令人意外的是,在家长式的爸爸中,有很多人有着高度的不安。家长式的、严格的行事可以稍微抵消掉这些爸爸的不安。为了让孩子看到一个充满力量的权威的自己,他们还会刻意地不与孩子亲近,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过多的感情。因为诸如“我们家珉哲真厉害”这样的话会使人显得有些弱势,所以这些爸爸杜绝一切对孩子的称赞。不仅如此,他们不会考虑孩子是否有必要接受威严的训斥,并且从不采取说服或者说明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是一味地通过高压手段教育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成长为一个自尊心不足、自律性发育不完全,并且优柔寡断的人,简单地说,就是会成为一个气短的人。这些孩子虽然表面上对爸爸唯唯诺诺,但是心里却在积蓄着愤怒。他们敢怒而不敢言。

另外,这些孩子因为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表现不一致,所以他们会经常陷入一种情绪的混乱中,以至于他们会对所有事情感到不安。严重的话,喜欢过分干预的妈妈的不安会让孩子更加不安,喜欢过分管制的爸爸的不安最终会使爸爸和子女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