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进取性——永恒的追求

心胜 作者:金一南


进取性——永恒的追求

1982年,阿根廷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表面看确是进取性之举,但实际上其领导层并没有做好应付艰巨情况的准备。一是看到英国正在削减国防预算,估计不会为马岛而战,只要造成既成事实,便可轻取。二是认为即使英国想战,因经济衰退国力减弱,不仅兵力不足,还与马岛相距一万四千公里,后勤保障也成问题,阿根廷尽占天时地利的便利,即使一战,对劳师远征的英军,也能获胜。

就是在这种思想主导下,阿根廷从政客到军人都没有做好艰苦作战的精神和心理准备。以加尔铁里为首的领导层,更把收复马岛看作是提高自身威望、转移国内对经济困境的关注、巩固岌岌可危政权的手段,以为胜利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结果战前不但未开展国防动员,也未针对海岛作战进行部队训练,甚至连斯坦利港的机场也未整修,致使战争爆发后阿根廷战斗机无法以马岛为基地攻击英军,只能从本土起飞,无法威胁到航程以外的英国特遣舰队。其收复国家主权和捍卫民族尊严的“进取心”,既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力量支撑,也缺乏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撑,最终使这一失败成为阿根廷延续至今的创伤。

相反,最初对战争毫无准备的英国则是反应迅速,行动坚决。当特遣舰队从朴次茅斯起航时,很多人把它当成将阿根廷吓回谈判桌的外交舰队,首相撒切尔夫人却认定一条:“特遣舰队必须投入战斗。”美国国务卿黑格要求英国特遣舰队停止前进以利调停,撒切尔夫人的回答异常干脆:“特遣部队必须继续前进。”从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国和阿根廷在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展开了一系列海空作战和登陆与反登陆作战。英国以亡255人、伤777人、损失舰船6艘、飞机34架的代价,使阿根廷守军亡1000余人、被俘11 000余人、损失舰船11艘、飞机105架,最终夺回马岛。在英阿两国领导人进取心的激烈博弈之中,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成了胜出者,由此获得“铁娘子”的称谓。

就是这位“铁娘子”,马岛获胜三个月后来到北京,意图乘势一举解决香港问题。未料到等待她的,是邓小平那段十分强硬的语言。小平同志后来还讲了一段话:“香港问题,就是一句话:一点都软不得。”

这决不仅仅是说说而已。1992年10月,距离香港回归已经不到五年,小平同志要看接收香港的对策方案。尽管当时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但总的思路是和平过渡,和平接管。小平同志看完方案后,认为没有做更复杂的考虑,没有另起炉灶的准备,因此评价说:“软了。”他说:“我以前对撒切尔就说过,如果谈不成,我们就要考虑在另外的时间和用另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然就不是和平过渡了。”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进一步强调:“有准备才能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刘华清同志晚年回忆这一幕时说,传达小平同志的指示后,“大家统一了认识:下一步要做的,一是加快和平进驻的工作;二是做好应付突发情况的准备。方案的制定要考虑到各种复杂情况的发生。要用杀鸡用牛刀的办法,不能拖拖延延,要一锤砸死。要搞出几套方案,请邓主席、江主席批准。放在那里,有备无患。”

英国执政当局当然要用尽一切办法,通过香港实现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存在。中国政府则一定要完成香港回归这一历史夙愿。1997年香港回归,整个过程进行得如此顺利,与中方对各种情况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关系极大。中英领导人各自战略进取意识的这一轮碰撞,中方是胜出者。

进取性,是战略思维主体的永恒追求。两手准备,两手抓,两手硬,才能通过进取,最终把握事件发展的进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