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充沛流动的情感与自娱情结(2)

社交红利 作者:徐志斌


一次,一条长长的贴文出现在了一个微信群中,内容是让人哑然失笑的“不转不是中国人”的那一种,这样的信息多半是荒诞不经的描述与结论,经常能在一些论坛或QQ群中看到,往往下面还有大量的“顶、必须转、支持”等回应。信息发出后,很快有人在群里回应说,这是谣言,没有必要在群里发。发布者则严肃地反问:万一是真的呢?

群成员是互联网圈子的一些创业者、企业高管和投资人等,信息发布者是一家投资公司的投资人。这句反问让人大跌眼镜。理论上的高端用户,为什么也会愿意分发并维护明显是荒诞的信息?纵观这些信息,信息的荒诞并没有因为产品和渠道的不同而有什么变化。它们出现在QQ群中、论坛里,同样出现在了快速崛起的微信中。在知乎网站上,甚至还有人因此苦恼而求教:如何能让自己的好友不在朋友圈中发“心灵鸡汤”的内容?“高雅各有不同,低俗却惊人得一致”,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与事物,精英人群与草根用户没有本质不同。

发布者的反问很有代表性,转发的初衷是期望自己的朋友们看一看这个信息,以避免被帖文中提到的问题伤及。他其实是心存善意,希望帮助到人。在这一初衷之下,许多原本值得商榷的信息流动开来,包括了那些荒诞信息、善意的谎言等。当然,也包括了社交网络上的自然澄清与纠正机制,人们不仅愿意转发求助的信息,也愿意澄清、补充不准确和不完整的信息。

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形容为“泛滥的爱心”,是推动信息流动的一个可识别动力。如你所见,微博上一条“朋友受伤需要献血”的消息,或者“寻找丢失的小孩”的信息总是引发大量转发,哪怕自己帮不上忙,也会善意地写上“希望能帮上的人能看到”等。社交网络的崛起,也极大降低了公众表达爱心与慈善的门槛和成本,能用一个简单的转发动作帮到别人使得大家乐于如此,正如人们常说的“正能量”。

“爱心“之下也包含着其他类似的情感,如援助弱者的“侠义心”。和助人为乐一样,微博上施以援手打抱不平、维护自身权益的成本也极大降低,一次转发就能帮助弱小的成就感在激励着大众。一度,“围观改变中国”这个提法被媒体提出,让公众为之一振。 2013年3月6日,广州发生一起“小贩事件“。当地城管在试图驱赶一名占道违规经营女小贩的过程中,与女小贩发生了争执,有执法人员上去掐住小贩的脖子意图将之放倒。小贩的孩子在一旁放声大哭,在城管带离妈妈时希望妈妈抱一抱。这个过程经过在场用户拍摄并发布微博后,引发了网民对广州城管的如潮批评。

事件发生时正值敏感的两会期间,很快城管部门通过媒体进行了相关澄清。但发展并没有按照预期进行,事件在后续几天持续发酵,小贩也在投诉称自己受到了身体伤害。一周时间内,至少超过24万名网民通过微博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绝大多数站在批评城管的立场上。

类似事情并非孤例。在此后,“延安城管跳踩商户头部”、“湖南临武城管打死瓜农”等恶性事件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持续关注,央视也因此进行了批评报道。很长一段时间内,类似“网传苏州城管围殴女摊贩”“城管局长皇宫般别墅”“江苏公务员报考城管热”“厦门女业主舌战4车城管”等事件都纷扬于社交网络中,围观人数成一时之盛。类似还有各种“表哥””房姐“”雷政富事件““红十字会事件”等,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热点事件背后,“侠义心”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也裹挟着相应的负面情绪。只是,表面上看,情绪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致使负面事件激起更大的社会反响,背后依然是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有所改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