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1)

改革的逻辑 作者:周其仁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我一共写了50篇,主要是想弄清楚两件事情:其一,吵得沸沸扬扬的人民币汇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其二,汇率机制怎样成为中国货币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回头看,算一个特点吧:十数万字的汇率与货币评论几无一处讨论货币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开放时代我国的货币制度。

当然知道货币政策很热门。处在我们这个有人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II”的时代,全世界流通的货币都是“法定不可兑现货币”(fiat money),供应多少皆由各国货币当局说了算,货币政策想要不热门也难。君不见,又一波欧美债务–经济危机袭来之际,美联储主席的政策宣示俨然多了几分“一言而系天下安危”的味道。也不要怪人家拿腔拿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动向,松松紧紧之间,的确对全球投资、贸易和增长有着十分巨大而敏感的影响。中国呢?总量全球第二,增量如宋国青说过的那样,早就天下第一。因此之故,中国货币政策是松是紧,关心者日众,影响力与日俱增。

但是个人之见,货币政策却没有多少可供探查的余地。从一面看,货币政策是松是紧,变化的动力机制比较简单明了。无非就是价格驱动:物价涨得凶,货币偏紧;反之,物价总水平下去了,名义经济增长率也下去了,就要考虑刺激了。比起其他经济政策,譬如为什么允许民营开矿,然后又把人家赶出来;房产证加添配偶名字要不要缴税之类,货币政策变化的依据较为清晰,没有多少探查的必要。从另一面看,物价水平的变化究竟到了哪一个点位才引起货币政策的调整,又受货币当局得到的信息质量、处理信息的能力、对经验教训的感知,以及关键决策人的私人知识和个人直觉有关,常常深不可测——局外人就是执意于客观的探查,也难以入手。

笔者是杜润生门下的经济调查员出身,除了探查,对别的事情兴趣不大。既然货币政策说浅了无须探查、说深了又无从探查,那不妨把这个科目搁一搁吧。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的争议显示了一个广阔的待探查领域:那么多中外名家吵来吵去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本系列评论开篇题目的由来——“口水能定汇率吗”?该文从一个简单的常识出发,因为所谓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过就是1美元能换几元人民币,不过就是货币市场上的一个成交价。方方面面对这么一个价不满意,入市出价不就得了?为什么那么多君子动口不动手,“升值”、“反升值”地大打口水仗,就是不到市场里去出一个价?我声明,这个问题看似冲着别人而去,“说到底是冲着自己来的”,因为未经认真的探查,我自己也并不了解,“在每个平常交易日的早上9点15分,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那个‘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2010年4月12日为1美元兑人民币6.825 9元),实际上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探查的结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在中国的一个市场里形成的。该市场就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部在上海外滩,其前身是汇率双轨制时代的“外汇调剂中心”。这是一个会员制的高级交易所,由具备外汇业务资格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会员们,携带企业和个人结汇所得的外汇入场,彼此交易外汇与人民币的头寸。惊动世界的人民币汇率,就是在中国的这个银行间市场里每日每时交易的产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