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特色的增长优势(1)

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作者:程超泽


许多发展中国家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努力久久难以奏效,长期被排斥在发达社会之外,其通常存在的障碍可被解释成:贫困的恶性循环,在进入工业化过程中,穷国很难解决提高资金积累率问题;小国劣势,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内战、持续暴乱、政府更迭频繁、外来者入侵等,使投资者因风险太大望而却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不利的国际环境,包括国际贸易障碍,与发达国家进行的不平等贸易;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能力不足。试想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自身资本积累能力低、政局不稳、合乎要求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稀缺、国内市场狭小等情况下,国际资本恐怕很难成为国内资本的替代,这类国家往往被认为是“无望”的落后国家。

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固然存在着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然而发展经济学认为的诸种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构成威胁的障碍在中国并不存在。

1.积累率高。中国的高积累率在低收入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执行过共10个“5年计划”,有4个时期的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30%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民收入中,中央财政收入及相应用于积累的财政支出比例持续下降。然而,整个积累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1984年以后连年高达35%左右,成为60年代以来积累率的最高时期。这段时期的高积累与前30年有不同含义:如果说以往是靠中央集权维持的“强迫储蓄”的话,那么,现在“自愿储蓄”则占相当高的比例。可以比较放心地认为,无论中国体制改革推进的程度如何,中国不会陷入储蓄率过低这种经济发展的常见困境之中。

2.潜在的人口大市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的确比中国高出不少,但财富的源泉在于创新,在寻找新市场、新热点上,国际资本的第一视点还是中国。实际上,世界目光聚焦中国的时间已经很久。但前几年关注的焦点更多是把中国当做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财富巨头们关心的是如何发掘、启动市场,如何占领市场先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依然非常强劲,而且,随着中国于2001年底入世,其经济已全面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已经从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变成了潜力依然很大、前景特别光明的现实市场。中国有近13亿多人口,现在一部分人的收入明显提高,住房、旅游、教育、日常消费等各种需求日益趋旺,市场建设也越来越规范发达。如果到世界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就会发现,唯有中国到处都是建筑工地,这证明了中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建设非常兴旺发达。

3.经济发展动力很强。中国传统较强的发展动力(表现为“过热”的投资欲望)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体制现象,不利于经济发展。然而,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强劲动力显然不能仅用体制因素加以解释。近些年来,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只有不到10%是国家预算内投资,其余的均为市场导向性很强的各类贷款、自筹资金和外来投资。那些基本上游离于原来计划体制外的经济主体表现出极强的增长欲望,如乡镇企业、村办企业、个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均显著高于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成就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赏,处于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在寻找投资机会,以至于在某些投资过热时期,政府不得不对这种动力有所约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