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前社会各阶层的“情态”分析(3)

情商中国 作者:徐彦平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市场化的步骤加速,国企改革,工人阶层的发展趋向开始下行。下岗、失业大面积地出现,据估算,从1997—2002年,国有企业总数减少47%,就业人数减少39%。总计减少4145万职工,到2003年总计减少4800万,同期集体企业也减少了1000万。两项相加共计6000万①。 尽管国企有诸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弊病,因而进行改制、转卖等产权改革,但是工人阶层在改革中的遭遇不尽公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以低工资的形式提供国有产业资本,为积累国有资产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产权改革中,他们下岗、失业,被推入再就业市场去自谋其业、自食其力,付出了很高的成本、代价,但并没有获得与之对等的利益及机会。无疑,工人阶层还承担了社会的不公平。

而且,对于失业工人来说,他们技能单一,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即使经过相关就业培训,也很难有机会进入社会中新兴的,更有利的职业体系。他们收入微薄,生活水准下降,保障渐少;再加上诸如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重叠交错,使得他们追随不上社会的变化,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变化,于艰难中度日,境遇可叹。

所以,工人阶层的“情态”也发生逆转,早已无昔日的荣光,早已无主人翁的自豪感,更多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失落感、挫折感、无奈感、卑屈感,以及相对被剥夺感,特别是强烈的不公平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在不断增加、累积。

(二)中间阶层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社会转型,市场初兴,为一部分社会下层人士的迅速积累、致富提供了契机。同时,党政机关中的办事人员,经商者,还有三资企业中的技术、管理人员以及研究机构、各类学校中的知识分子等,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随之而起,我把这部分人定义为社会的中间阶层。

1.都市白领

都市白领,一般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也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以及较高的职业期许。他们的工作范围,多集中在金融、高科技、时尚、管理等业界,有着不错的收入,良好的工作环境,职业声望尚佳,是众多青年向往的职业状态。但,根据近几年的社会情况来看,白领身上的光环在逐渐消退,一些情绪性的因素,从光鲜的职业背后渐渐浮出水面。

一是工作压力偏大。白领们大多身处竞争激烈、工作节奏较快的领域,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前途计,故而压力普遍偏大。加班加点是常态,带薪休假很少使用,因为忙不过来,工作呈现出高度紧张的态势。最近,社交类网站“人人网”发布了《2012年度白领冷漠度调研报告》① ,据统计,有91.6%的受访者在工作中感到困倦、疲劳。此外,从媒体上还时常可见二十多岁的年轻白领在工作中猝死的悲剧。

二是经济负担过重。白领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所谓一线城市。而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高昂,特别是不断上扬的房价,成为压在众多白领头上的大山。白领们收入尽管不错,但想要买房,依然遥不可及。所以有“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的说法。这种情况下,许多白领选择“逃离北上广”,即从一线城市撤到二三线城市,希望有个安宁、轻松和幸福的生活状态。但是,这仍然不足以解决问题。

三是职业发展的两难处境。二三线城市尽管竞争不强,工作和生活节奏不快,但社会发展程度落后于北京、广州、上海等发达城市,可供白领们一展身手的机会不多,而且人情、关系等非能力性、非竞争性因素,越是在欠发达地区,所起的作用越是大。而在发达城市中,机遇良多,资源丰富,竞争公平,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社会相对公正,这又是中西部众多中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地方还不足以真正吸引人才成规模地回流。

所以,白领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两难处境,究其实质,还是我们的社会公平性远远不够所致。都市的白领阶层,本应着社会转型的脉络而生,可也体验着转型的艰难。对于社会的不公,尽管他们也有许多怨气和不满,总的说来,态度与行为还是比较平和的。他们对社会公平,有自觉的期待,更有理性的追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