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果公司……我就可以做到……(2)

别说你没有这句口头禅:小心100句话暴露你的内心秘密 作者:芳琼


人的心理是很奇特的,一个念头在大脑里从产生到被自己认可,就像走一道迷宫一样,一定要从起点顺利达到终点,这个念头才能够被自己肯定。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时,这个念头就会让自己难以接受,而本能地形成多重保护性的阻拦,就相当于让这个念头走进了迷宫的死胡同。于是,这个念头在大脑中就走不到终点,无法被自己认可。那这该怎么办呢?

如果这个念头被本能地压抑起来,大脑会产生一个替代性的念头,而这个念头往往是否定上一个念头的:自己的能力并没有问题,而是环境出了问题。这个念头很快走到了迷宫的终点——被大脑轻松地接受了。

这些思路虽然说起来非常复杂,可是以大脑的运行速度来说,我们很快就能脱口而出:“假如公司再好一点,我肯定是可以做到更好的!”

这就是大脑的逃避机制。

逃避机制:

“这是谁的错呢?”但凡遇到问题,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这样一个声音,接着我们就会看到有人在抵赖狡辩,有人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甚至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习惯。

“免罪”理论

1.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

2.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的两种形式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

3.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以下是一些逃避责任的伎俩和其内在的含义:

1.“这不是我的错。”

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经常使用的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便会脱口而出。

2.“我不是故意的。”

这是一种祈求宽恕的一种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一部分责任。人们经常对此进行反驳: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是成心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