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这个利化的世界,回到内心(3)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作者:肖锋


互联网暴露了人们怎样的心性?是现在社会失去了基本信任,还是互联网放大了阴谋论?“不惮以最坏的心思来揣测所有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天津撞人事件二审,整个社会的同情心受到打击。

没有同情心的社会是冷漠的。但除了同情心还应讲讲同理心,即共情能力(Empathy)。假如都换位思考,想一想别人怎么看你,或许跋扈和恶搞会少一些,社会两极对峙的状况会改善一些。

你开车总嫌行人走得慢,或许人家心里有事或腿脚不利索;你骂空姐,骂服务员,或许根本不是她们的错。大家都不换位思考,戾气聚集,社会空气一擦枪就走火。

Twitter说自己要成为“地球的脉搏”。Facebook要成为“人类的大脑”。在《阿凡达》里,所有树木的根都紧密相连,说是相当于人脑的细胞和神经元的相互交错,因而产生了高等智能。在微博上,每个人的微博内容就相当于Ta的神经元,人们相互收听相互评论和转播,就相当于这些神经元的相互交错和能量交换。因此也产生了超越于个人大脑之上的高等智慧。

心能转物,物也能转心。我们的心情投射到城市,城市也决定着我们的心情。心心相连,心物相连。当我们想寄情山水时,山水没了,树没了。寄情花鸟,花鸟绝迹了。难道对着垃圾建筑寄情吗?你不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不会善待你。当我们与大自然的感觉通道被阻,大自然就会用灾害的方式警示你。看来同理心不局限于人类。

良知VS诚信

弗洛伊德说我们内心有三个我,每次言行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我的交战。其实,还有一个“真我”在俯视三个我的战争。

我在微博上发了条“中国缺什么”的帖子,许小年教授反问:人们也许会说,缺宗教,缺道德,缺法治,缺科学,缺民主,缺正义,缺公平,缺尊严…,其实什么都不缺。缺是相对需求而言的,未满足的需求为缺。将物质需求置于首位,视非物质追求为虚无和虚假,你已得到了你想要的GDP。其他一切从来就不是真正的需求,何谈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