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铁观音密码(6)

茶之原乡:铁观音风土考察 作者:谢文哲


探寻铁观音物种源起及其独特的“观音韵”文化特征,重“技术”数据的分析综合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其中仍存有无尽的问题。比如,现代铁观音与古代铁观音所具有的品种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如果存在着差异,那么在变迁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类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铁观音物种身上所隐藏的“革命历史”,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个课题存在着至为微妙的关系,容我在后面的文章中一一涉及。

繁殖文化史

在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里,除了天空、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之外,目之所及的尽是人工制造的东西:我眼前的纸、笔、书、书桌和电脑,我身后的椅子、书橱和电风扇,头上的屋顶,窗外的马路、车辆和建筑物,这些都是通过人工把自然物分解组合的产品,就是现在的天空也受到了人为污染的影响。在城市中,你的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一切没有不受到人为的影响,我们亲身体验了这个由人类“设计”出来的物质世界。

现代铁观音必然遗传了古代铁观音的大部分特征,受气候、时间等自然环境因素的持续影响,它同时要产生基因的变异,从而表现出与古代铁观音的部分差异,这也是毫无疑问的。本文想接着探讨的不是自然环境因素对物种造成的变化值,而是要思考自 18世纪 20至 30年代铁观音诞生后,在长达二三百年的演变中,“人为”因素是如何作用于自然物种本身,并借以探索物质创造过程的本质——一种连续的创造、持续的创造,这或许是整个物质文明演进的根本原则?

史载,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安溪茶农即从茶树枝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克服了此前采用茶籽繁育的致命弱点:种性容易混乱、退化,最终导致茶质下降。近一个世纪后,当魏荫、王仕让在大雪消融的南岩山头找到铁观音时,他们首先进行的就是对茶树实施“整株压条繁殖”,以解决茶树遭“雪灾”重创而大面积冻死之困扰。新品种的“规模繁殖”,使铁观音在安溪茶乡迅速传播开来。

在铁观音由发源地向外四处传播的轨迹中,我看到了一个发散性的古代中国社会结构,这显然不是由于安溪古代政府的极力推广,纯粹是源于民间的力量,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民间力量,使得铁观音没有在朝代更迭改变中消失,反而愈加生机强健。在解决温饱的生存大计面前,安溪茶农“创造”物质世界的热情始终高于政治“觉醒”:1920年,他们在“整株压条繁殖”的基础上,试验“长穗扦插繁殖”获得成功。1936年,改“长穗扦插繁殖”为“短穗扦插繁殖”,又获得成功,并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运用和最先进的茶树繁殖法,不仅传遍国内各产茶省,还传播到印度、斯里兰卡、坦桑尼亚、乌干达等世界主要产茶国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