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的担当》第四章 文化力是倍增器(5)

中国的担当 作者:辛子


还有四川的三星堆,它出土文物的文化要素当中,还是商代青铜、玉器上的纹饰样式——饕餮纹、雷纹、云雷纹。说明它是属于殷商文化为核心、“同心圆”向外辐射影响的方国文化。就是有地域特色,但是以中原为中心,二者已经融合吸纳为一体了,互相影响。从三星堆的青铜器可以看出它也受到西边文化的影响。有两条道:一条是通过秦岭,羌文化也就是北川、汶川、九寨沟一线对它的影响;还有一条是西南边对它的影响,就是云南、贵州,滇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滇文化、羌文化和巴文化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三星堆文化样式。

它为什么突然消失了?原因很多。有说被其他部落打败以后迁走了,迁到越南去了,迁到云贵去了。我的解释是因为地震。地震以后形成巨大的堰塞湖,水积着积着,冲决围堰乱石,“哗”的一下向下流及成都平原涤荡而去,把它冲没了。从古代地质构造上讲,四川平原怎么形成的?就是无数次地震、无数次堰塞湖的形成、无数次冲积形成了四川平原、四川盆地。所谓“四川”是四个大的断裂峪,不是四条江,也不是四条河,是四个大断裂带,其中一个断裂带是从都江堰、映秀镇、汶川、北川到九寨沟。北川、汶川这一线,古代地名都叫“川”。从地质学大陆板块漂移理论上讲,印度次大陆板块和欧亚板块两相对撞,在哪里隆起?在喜马拉雅山脉。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东北一侧随着角度变大,其地质构造肯定会有断裂,不能老这么弓着。沧海桑田,历经亿万年形成断裂。在哪儿断裂?在四川断裂。所以古代人就知道断裂的后果,李白诗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是说那路不好走,而是那个地方因为在断裂带上,千万年无数次地震,雨季整天泥石流,山体都是酥的。在四川,道路修缮部门和公路道班工人们都知道的,你今天修好了,明天一地震、一下雨,又有泥石流。为什么?因为四川的地质结构是经历过上千万年的地震造成的,那个地方的岩石全都松动、震酥了,一地震或下雨引发山洪就滑坡。

三星堆应该是由于一次大的堰塞湖冲决。地震以后,然后洪水大冲击,把这个文明彻底冲垮,天地成毁。我感觉我这个解释是科学加人文历史的推理,不一定对,但是可以去参考。还有一个佐证,就是战国时期秦昭王灭蜀后任命的蜀郡守李冰父子治水修都江堰。

很多人说李冰父子真聪明,搞出来这个工程,发明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偌大的分江工程,简直是人间奇迹。23年前我走了一趟岷江上游大川,我从成都出发过都江堰——灌县,经映秀往汶川、茂县、松潘赴九寨沟、黄龙。现在真不应该改成“都江堰”这个名字,还应该叫灌县。从都江堰上去,过映秀镇,然后到汶川。在茂县有两条分叉山路,一条是去九寨沟,一条是去北川、青川。我沿途仔细观察山势水脉及地形,这一路发现有无数个像“都江堰”那般的自然形成的湖泊。为什么?山川走向是拐弯的,水冲下来可以拐弯,但是水带来的石头拐不了弯,所以水冲击随山川走向拐弯的时候,那些石头一定是直着冲出去了,冲出去之后就形成石头堆,拐弯处平缓地那边全是沙子,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分江工程。所以要想治水,就修一个大拐弯,人工疏导水的流向、沙石的去向。洪水一下来,石头在那儿,沙子在这儿,这边建一个堤坝,搞一个分水分江,自然就可以控制水流水势而利于灌溉了,这个就是中国人讲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李冰父子对岷山的水势、山川地形详细勘察,弄清江河水脉走势,依照大自然水行规律,制定治理岷江的规划。开凿玉垒山分岷江之水向东,减灾、分洪、灌溉,形成“宝瓶口”,在其右侧用开凿玉垒山的岩石堆成“离堆”,在江心以竹篾编笼子抛石江中为基础修成一道分水堰。堰西江水流经原水道为岷江(外江),堰东江水流经“宝瓶口”后,再析津为大小沟渠、河道,形成纵横交错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称为沱江(内江)。大堰的前端伸向岷江上游称“鱼嘴”。我在20年前出版的一部研究宗教文化学的书里面就写到了这个事例寓含的文化精神。在书中《中华文化“准宗教”的特殊效应》这一章节里面我专门讲了这个问题,讲了都江堰这个工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