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想象的祖国(4)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作者:蒋方舟


然而,如“欢迎国民政府筹备会”总干事叶荣钟所说:“祖国只是观念的产物而没有经验的实感。”当国民政府真正统治,岛民却发现问题多多,在某些层面上还不如日本殖民统治。当时兴奋迎接国民政府的热血青年,在几个月后,就成了反抗国民政府统治的革命领袖。

国民政府,只是“观念上的祖国”。同样的,对大陆人来说,台湾大概也是一个“想象中的祖国”。就我看到的台湾,有原住民文化,有日本文化,而绝不仅仅是未死的民国,更不是未死的中华民族。

如现在还有相当部分的台湾人怀念日本统治一样,大陆人对台湾的“某种乡愁”,也是一意孤行、一厢情愿。下午,我去了“二·二八”国家纪念公园。

如今,这里已经成了著名的同性恋聚集地。我了解“二·二八事件”,还是在《悲情城市》中。1947年,由台北一件私烟查缉血案而引爆冲突,市民请愿、示威、罢工,后来遭遇戒严、镇压、屠杀,大量意见领袖和市民或伤亡,或失踪,或流亡。

各方统计的死亡人数不一,从八百多人到三万多人不等。

“二·二八事件”,一直是台湾政治“敏感词”。直到70年代民主化运动之后,才解禁和平反。我在公园外的石碑上读到解禁后立下的石碑碑文,结尾是:

“勒石镌文,旨在告慰亡者之天灵,平抚受难者及其家属悲愤之情,并警示国人,引为殷鉴。自今而后,无分你我,凝为一体,互助以爱,相待以诚,化仇恨于无形,肇和平于永远。天佑宝岛,万古长青。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谨立。”

立下石碑的时候,距离“二·二八事件”已经将近五十年。真相和正义迟来了一些,可仍然是正义。在这个6月初的下午,我在台湾,第一次感觉和中国大陆距离如此之近。

2012年6月

附记:

这篇文章是我第一次去台湾所写的。

一年之后,我又去了一次台湾,闷热如旧,观感却有了不同。地方如人,一人有“若只如初见”,一地也得再三接触才一点点露出真实的样子。

第一次到台湾,落地的瞬间就能感到自己的欣喜和期待,我跟着一个庞大的采访队伍,目光所到的地方,像是一场演出,关于人间的和睦喜乐,所有人都尽力露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卯足力气笑着。

第二次到台湾,像是演出结束去了后台,看到演员卸了妆,竟然也会叼烟打牌骂脏话。

台湾人亦是抱怨民不聊生的,抱怨青年人否认失业率和高房价。我到台湾时,最热的社会新闻是一个年轻人在服兵役过程中被操练致死,看新闻揭露出来的真相,军界的黑暗并不比大陆更“温良恭俭让”。马英九参加这名年轻士兵的告别式,被群众怒骂,要求爬进灵堂,其中也依稀看出了“民粹”的一丝阴影。

台湾并不是我们的对比,而只是一种更好的可能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