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莫扎特不哀伤?(1)

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 作者:杨照


为什么莫扎特不哀伤?

莫扎特:第八号a小调钢琴奏鸣曲,K. 310

Mozart: Piano Sonata No. 8 in A minor, K. 310

二十世纪初期的指挥大家魏因加特纳(Felix von Weingartner)被问到为什么不演奏海顿的作品时,轻蔑地回答:“海顿?他和莫扎特,都已经是历史的‘陈迹’了!”和魏因加特纳同时期的另外一位音乐家谢佛勒

(Robert Haven Schauffler),替魏因加特纳的轻蔑做了当时最能令人认同的注解:“海顿和莫扎特,即使是他们最沉重的哀伤,也只不过皮肤那么一点深度而已!”

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莫扎特最大的罪恶,莫过于他的音乐听起来永远那么快活愉悦。可是在浪漫主义的信念中,悲剧、哀伤才真正迸发出人之所以为人的能量,也才符合艺术家孤独追求的精神,难怪他们不喜欢莫扎特。

为什么莫扎特不哀伤?这是应该从音乐史上被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不能等闲放过。

莫扎特不哀伤,一部分来自十九世纪的人们,创造了太多将莫扎特刻画成天使般神童的故事。想起莫扎特,好像眼前就浮现文艺复兴名画中爱神丘比特的模样,永远天真,永远抱着游戏的兴味。将莫扎特想象成代表幸福与快乐的小童,那么当然就会强调他音乐中清朗欢愉的气氛了。

一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靠着一部认真爬梳史料后创造的音乐剧,加上随后改编的电影,才让世人看到莫扎特生平不快乐、不欢愉的一面。彼得·谢弗写的《阿玛迪斯》还原了莫扎特不成熟、不健康的性格。他满口脏话、言词刻薄,经常爆发出带有嘲讽意味的狂笑,得罪了周围所有的人。尽管拥有那么高的天分,创作出人人喜欢的音乐,然而到处得罪人的个性,注定了莫扎特短短一生穷困潦倒的命运。他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快乐的少年期,没有快乐的青年生涯,他甚至没有机会活到中年,三十五岁便匆匆早逝。

这样一个人,老天,他的生命里充满了悲哀啊!那么悲哀痛苦的人生,为什么他的音乐却不悲哀也不痛苦,以至于被后来生活过得比他好十倍的人嫌弃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