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顺势疗法起源于德国一位医生的“突发奇想”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作者:冀连梅


顺势疗法起源于德国一位医生的“突发奇想”

顺势疗法是德国医生塞缪尔·哈内曼于18 世纪创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服用少量用来治疗疟疾的金鸡纳树皮后,能够出现类似于疟疾的发热。由此,他提出一个理论:那些能使健康人出现某种病的症状的东西,是治疗这种病的良药。也就是如果吃了某种东西以后,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发烧、头痛、恶心),那么反过来,当生病的人表现这些症状(比如发烧、头痛、恶心)时,就可以通过服用这种东西来治疗。比如,吃了金鸡纳树皮后会出现类似于疟疾的发热,那么如果病人表现出发热时,就可以通过服用经提取后的金鸡纳树皮来治疗,也就是他所说的“相似”治疗“相似”。

接下来,哈内曼继续在他自己和健康的朋友身上试验其他物质(这些物质常常来源于植物萃取物)。并在吃了某种物质以后,就记下自己出现的各种症状,并相信这些物质能够治愈这些症状。

尽管顺势疗法产品使用的物质取自天然植物,但天然植物来源的物质不一定100% 安全。比如临床使用的颠茄类植物中提取的莨菪碱类物质,有严格的用法用量要求。因此,哈内曼并不是把这些物质直接作为药物使用,而是首先把某种物质在酒精中浸泡几个星期,过滤浸泡液得到该物质的“母酊剂”。然后,他使用一些“母酊剂”通过用水反复地稀释和强烈地摇动(振荡),得到最终的产品。直到现在,仍然用这套基本程序来制造顺势疗法的产品。有的产品要被稀释成百上千倍,这在顺势疗法的产品上一般都会标明,比如“X”代表的就是10 倍,3X 就是30 倍,“C” 代表的是100 倍。

顺势疗法的医师认为,对产品进行稀释和振荡实际上能够使它更加有效,似乎剧烈的摇动可以把能量传输到水中并且留下了对原始物质的记忆,顺势疗法医师称之为强化,根据它们稀释的次数,这些产品能够得到不同的势能。常见的势能级别(以稀释次数增加的顺序)为6C、12C、30C 和200C。产品的稀释次数越多,功效越大,作用持续时间越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