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 服务于精英的手工生产(1)

中国艺术与文化(插图修订版) 作者:(美)杜朴


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不会出现城市的发展和军事的变革。东周时期,采邑和乡村小规模、自给自足的本地经济转变为依靠生产和贸易的区域经济。铁器生产开始出现,国家控制的金属货币广泛使用。大小国家通过征召农民入伍和税收控制域内民众。土地私有出现,最初作为采邑的城市发展为市场和生产中心。区域经济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开采、集中于城市的大规模生产、专业化分工及地域间的贸易。例如,齐国以漆器、丝麻、织染、制盐、海鲜,甚至奇石而闻名;楚国出产木材和兽皮,以及铜、金等矿产;吴越两国则以剑著称。

奢华的生活方式服饰

精英身份的标识——服饰、佩饰、武器、车马等——使他们区别于大众,此时期的文献提供了这些特权的丰富证据,考古发掘令许多实物公诸于世。事实上,尽管非精英人物更为普遍,图画和雕像也描绘了一些精英人物。男性精英的典范被视为“君子”,德才兼备的高士获得了精英地位,使其有资格领导他人并从中获益。对道德品质的强调自孔子时代(传统上认为公元前551—前479年)兴盛,此后诸多思想家做出论述。君子应掌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包含了社会生活和礼仪的规范、将士所需的武艺和文官所需的实际才干。

服饰的实物很少发现,但几件小雕像提供了当时的衣着信息。中山王墓出土的一件男性立人俑灯具展现了很完整的衣饰(图3-9),考虑到他照看的动物,此人等级不可能很高,但衣着雅致。这个雕像站在方形底座上,长袍的斜襟和底摆露出夹衣和鞋,外袍从左至右在胸前交叠,被腰带束紧,宽大的袖口悬垂。头部由银制成,黑色石头嵌作眼睛,面部光洁,仅留有整齐的胡须。长发挽至脑后,以发簪束起,露出前额,头上系了一顶小帽。

这种服饰在战国时期的城市精英中可能很普遍,此时分开的上装(衣)和下装(裳)被单件外袍(深衣)取代。衣服的剪裁相当多样:长袍笔挺或肥大,袖子可宽可窄,衣料的质地和颜色也很繁多。身穿长袍的王侯和贵妇自然不便从事体力劳动,此外,服饰是展示丰富色彩、华丽图案的现成场所,因而也表明地位和财富。湖北江陵(楚国都城区域)附近的马山一小型墓葬中出土了这种服饰,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末,墓主属于士阶层的女性。死者身着多种丝织品,包括长袍、单衣、裹腿、鞋、帽。除了剪裁的衣服,墓中还有刺绣精美的丝织品(图3-10),细致的针法描绘了鸟兽和抽象纹样交织的复杂图案。图3-10中展示的局部出自一件布满交织图案和斑纹虎母题的轻薄长袍,仔细观察,图案本身包含了龙和鸟,其身体以多种针法处理。成对的虎因其强烈的色彩和条纹而醒目,置于缠绕的图案中,轮流以面对面和背靠背的侧面像出现。对由真实和虚构动物元素组成的复杂图案的喜好在这一时期的多数艺术中普遍存在,包括铜器、漆器和玉器。

如此华丽的衣服要辅以饰品,如玉石项链、玉佩和金属带钩。带钩在此时期墓葬中普遍存在,有各种形状和尺寸,从可能用于系领襟的小扣到束腰带的较大带钩。战国时期皮带使用增加,是中原人对周边“蛮族”的效仿。此处展示的例证实际为铁制、错金银,图案是缠绕的龙和凤(图3-11)。此带钩重0.7公斤,长48厘米,该会绕过佩戴者的大部分前腰,也出自江陵的一个墓葬中,墓主为拥有较高地位的男性。铜带钩常饰以绿松石等,有些还镶玉鎏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