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个性与共性: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3)

宅腐控心理学 作者:慕容


怕就怕自己被别人贴了标签,如不合群、孤僻、抑郁、缺乏沟通能力、孤芳自赏、自恋、封闭、退缩等字眼似乎和宅能扯上关系。这些现象就算不宅的人,也都有可能出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人天生就是人群里的佼佼者。我们讲过防御机制和人格特质,这些决定着一个人与外界的关系,一个渴望被关注的人是会创造一切机会让别人看到自己的。

再说了,现在哪里有真正意义的宅呢?网络、微信足够让我们的时间不够用了,成天晒各种自己的信息,完全可以不出家门搞定一切,包括谈恋爱。

所以,千万别狭隘地把不出门定义成宅,除非不出门和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这样的情况持续多日,才能够得上“疑似有问题”。

对了,心理学上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个完全封闭自己的人,会引起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关注。也就是说,人们有时候会试图用这个方法让自己和他人建立一个联系,勾起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这可能预示着当事人没有别的办法和自己在意的人发生连接,这里的连接指的多半是与家人和朋友的感情。

在人际关系层面宅就比较好理解了,独乐乐与众乐乐的关系嘛。

如你特别想了解一个人宅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且把这个当成一种危险信号的话,也说明你自己是个不可能独处的人,不甘寂寞的人,一个不可能安静的人,那倒很有可能是病。

心理学不是算命,但可以是一种具有一定推理性的逻辑学,部分,注意是部分,如果我说全部,会有同行拍死我的。

如幼年的成长经历导致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老祖宗说的其实挺有道理。

在弗大爷(弗洛伊德)看来,3~5岁是俄狄浦斯期,在拉康解读,是它预示着每个人从二元关系(母婴)过渡到三元关系(母、子、父),在这样的关系里我们要体会竞争、分享、母亲不是你一个人的、愤怒、嫉妒等情绪,而当这些情绪没有渠道表达时,那个瞬间,人是抑郁且孤独的,如一个人在心灵的家里住着,你不说,没人知道你怎么想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