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越普世与特殊之争(3)

中国,何以文明 作者:许纪霖


文化多元论的“理一分殊”

以上这种意义上的普世文明,是一种以文化多元主义为基础的普世文明。与文明一元论的“殊途同归”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分道扬镳”不同,文化多元主义的基本理念是“理一分殊”。它承认不同的文化之间虽然有质的不同,但彼此之间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并且在一些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上,有可能获得共约性,比如自由、平等、博爱、公正、和谐等,在当代社会便成为不同民族和文化共享的基本价值。只是对于这些价值之间何为优先、什么最重要,不同的民族与国家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选择。这种意义上的普世文明,是一种以文化多元主义为基础的普世文明,而文化多元主义与国家主义者所坚持的文化相对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差别。文化多元主义可以与普世文明并存,主张用文明的对话取代文明的对抗,在各种文明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之中获得普世文明的价值共识。中国文化的确是特殊的,就像西方文化也是特殊的一样;但中国文化毕竟是伟大的轴心文明,特殊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普遍性,以及可以与人类其他文化共享的普世文明。“中国特殊论”将文明降低到文化的层次,大大矮化了中国文明,实非中国之福音也。

在欧洲思想史上,早期的历史主义有其特殊的理论贡献,它纠正了启蒙运动中普世理性忽视不同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偏颇,为人类普世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之根。只是到费希特之后,历史主义开始保守化,逐渐与国家权力联手,变得歇斯底里。一种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多歧性,就看与谁联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历史主义有多种内在的发展脉络,其在欧洲思想史上拥有与启蒙运动同样悠久的传统,在意大利、英国和法国都有表现,但为什么到了德国之后就发生了蜕变呢?德国历史主义大家梅尼克在纳粹灭亡之后,发现19、20世纪的德国历史主义抛弃了德国早期启蒙运动中歌德、康德和赫尔德的人文主义传统,而与普鲁士保守的国家主义勾搭成奸,最后败坏了德国文化的好名声。德国的这段沉痛往事足以为中国的历史主义者敲响警钟:你可以秉持“中国价值”、“中国模式”的历史主义立场,但要看你的历史主义在多元的中国文明当中与谁结盟,与哪种传统相结合:是与拥有人文传统的儒家,还是主张富国强兵的法家,抑或实行外儒内法的政治传统?中国文明早已不是一个同质化的整体,而是风化为各种有待激活的思想碎片,就看你的历史主义青睐何种传统,与哪一种历史传统发生化学反应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