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流亡中国十八载的日共党员(7)

中日之间 作者:刘柠


从“三线”疏散到返回成都

1969年10月,林彪在苏州做出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经黄永胜以“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所谓“一号命令”)的形式正式下达,引起各方震动。全国党政干部及其家属开始疏散,外国人也不例外。川口等长期生活在成都的外国人,被疏散到乐至县。

乐至离成都虽然只有不到140公里,却是四川盆地的一个特困县,也是极“左”路线的重灾区。川口等日共党员,加上几名柬埔寨人、缅甸人,被分配到了县农机厂。厂里没有正式的宿舍,一座巨大的建筑被一分为二,一半为厂区,一半做宿舍,说是“宿舍”,不过是用席子隔成的临时隔间。床是在凹凸不平的泥土地上搁块木板,板上垫着稻草,稻草上铺着席子而已。由于房间之间只有一席之隔,即使轻声说话,也会传遍各个房间。入夜,“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日语、汉语、柬埔寨语、缅甸语的交谈声”。

在乐至期间,川口的妻子李莲英患感冒,又转成肺炎。由于她早年在日本患肺结核,曾接受过胸部成型手术,肺功能只相当于常人的一半,抵抗力低下,一时间高烧不退,呼吸困难,情况危笃。川口一面在病房里照料,一面暗下决心,一定要设法让妻子回国,“与‘白鸟事件’毫无关系的她没有留在中国的理由……如果就这样回不了故乡,实在是太可悲了”。也许是他的祈祷起了作用,一个多月后,李莲英竟病愈出院了。

妻子的病倒让川口加紧对未来生活做打算,首先是要尽快离开乐至回成都。

天遂人愿,1971年4月,川口夫妇终于离开乐至返回成都,落户于红旗柴油机厂。这是一家有5 000多名干部和工人的国企,加上家属,有1万多人生活在厂区,俨然一个小镇。川口被分配在工具车间钳工夹具班,主要工作是修理气锤。他一边在厂里劳动,一边着手与有关方面商讨回国的问题。

进厂不久,关于林彪事件的各种小道消息便不胫而走,川口自然多少有所耳闻。随后,中央《关于林彪叛国投敌的通知》层层传达,接着,又下发了《关于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的学习材料,由此展开了全国性的学习和批判运动。但不知为什么,从这以后,外国人不再被允许参加学习讨论会。

1972年2月,尼克松闪电访华,举世震惊,也在全国的工厂、学校、农村中掀起了舆论的波澜,多数群众对中央的“脑筋急转弯”持有疑问。于是,上面传达了周总理的讲话以消除群众的疑虑。谈话内容大致有两点:一是利用美苏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从而缓解中国的压力;二是通过与美建交,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往来,加深友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