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家有只尖叫怪兽(6)

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犹太教育教会我的事 作者:吴维宁


比较,是为了找出差异

很多的比较是夫妻之间的玩笑。主要是围绕 “谁长得比较像谁”这样的话题。例如说,我有天跟雅爸说,看起来妹妹的眼睫毛没有小雅的长。雅爸就会说:“家里总要有个像妈妈的小孩啊!”

另外一些比较则是出于好奇。我跟雅爸很想知道基因跟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到底是哪一种比较强。有些是我们确定的,像是妹妹全母奶、妹妹比较早开始睡整夜,很清楚是人为环境的差别——也就是作为妈妈的我的问题。但像妹妹比较喜欢被人抱着,妹妹比较好带,我们就不清楚是个性的缘故?还是因为我比较愿意把妹妹给别人抱?还是因为我第二次做妈,情绪比较轻松,所以也影响到小孩?当然这种对话都不会有结果,结论也只有一个:“唉,真不知是个性的关系,还是我们对待方式的关系。”虽然如此,下次碰到新的状况,我们还是会再重复上述的对话。毕竟,我们真的是很好奇基因与环境在个人身上的作用啊!

而更多的比较则是为了学习妹妹的个性,以及避免教养上再次出错,而以小雅作为基点来讨论。我觉得这很合理。我们碰到新的人事时,难免会以旧经验作为参考。例如,小雅和妹妹两个人都是一出生就因为各种不可抗力而喂食配方奶。我一直无法让小雅喝全母奶,混喂到六个月大,因此老二我想全母奶,小雅当初的失败经验对我就很重要。所以现在谈到如何让老二变成全母奶宝宝时,我跟雅爸难以避免地会谈到当初是如何跟小雅奋战,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再说,我们家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在面对雅妹时,特别是对雅爸这种眼里看不到其他小孩的大人而言,小雅是他唯一熟悉、倾心参与的旧经验。对话中总是出现“雅妹现在是这样这样,我记得那时小雅在雅妹年纪时如何如何”的话。通过这样的对话,我觉得是有助于理解姐姐跟妹妹的差别,提醒我们这是两个个体,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

听懂孩子问题背后的隐意

当然,我跟雅爸都知道,虽然对于我们而言,这样的比较是客观、不带偏好及毁誉的,但比较也是危险的,大部分没有什么意义。再说小孩是敏感的,像小雅这个年纪,对语言的掌握又不是百分之百(特别是父母对话使用英文,而不是她更熟悉的希伯来文),所以我们绝对不在小雅面前(把她当隐形人一样的)谈论她跟妹妹的不同,连无伤大雅的不同都不谈。就算我们没有其他用意,小小孩还是很有可能误会我们的意思。从小雅身上,我唯一学到的是,不管是说他好,或说他不好,小孩就是不爱被人拿来比较。

我们也绝对不跟小雅说“(现在)妹妹如何,(以前)你都不如何”或相反过来“你如何如何,妹妹都不如何如何”这一类的话。例如,我不会跟她说:“雅妹已经睡了,你为什么还不去睡觉呢?”或是“雅妹会给妈妈笑咧,你要不要也笑一个?”对于这类可能会造成小雅觉得自己比雅妹乖或不乖的谈话句子,我们尽全力地,而且有警觉地避免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