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糟糕的速溶咖啡(1)

星巴克:关于咖啡、商业和文化的传奇 作者:(美)泰勒·克拉克


 

光顾伦敦的咖啡馆还是有理由让人兴奋的,因为咖啡那令人作呕的味道每次都不同。但是在战后的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所有的咖啡喝起来都是同样糟糕,如出一辙。

20世纪50年代,咖啡像火花塞或纸夹子一样成了标准化产品。在过去的50多年中,很多地方的咖啡烘焙公司都被并购到区区几个大公司名下,而它们的差别则微乎其微,区分咖啡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看包装罐有何不同。各个品牌使用的都是产自巴西的普通咖啡豆,它们将其大批量进行烘焙,以整齐划一的味道(根本谈不上有质量可言)为目标,用钢罐真空包装,结实到可以抵御炮弹,但这难免让家庭主妇把咖啡放在架子上数月,导致变味。西雅图贝斯特咖啡的创始人吉姆·斯图尔特告诉我说:“那时的咖啡实在是无法恭维,什么福爵咖啡、麦斯威尔咖啡、希尔斯兄弟之类都是换汤不换药,除了品牌不一样之外,味道都是同样差劲。正是因为这些咖啡的味道实在平庸,才有了特种咖啡进入市场的机会。”

这样就回到了本章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为何热爱咖啡的体面的美国人会使国饮落入如此不堪的境地?尽管这貌似有些离奇,但大家并未意识到出了什么问题。消费者认为科技和大规模生产会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咖啡,而实际情况却是大品牌的出现将这一切毁于一旦,还节省了几百万美元的成本。这些咖啡巨头发现,只要美国人在渗滤壶中长时间地烧煮咖啡,那么在咖啡质量上做些手脚就基本不会被察觉,动作不要太快、太明显即可。为了帮助有计划地毁掉咖啡,大自然为这些公司提供了一种工具,即中果咖啡,也称作罗布斯塔,即咖啡世界中的次品。与味道鲜美但价格昂贵的阿拉比卡咖啡相比,作为其近亲的罗布斯塔咖啡豆产量高,种植成本低廉,但味道极差,使用这种原料制作咖啡需要事先蒸去它的味道才行。为降低成本,大型咖啡烘焙商开始在原料中添加罗布斯塔咖啡豆,并且剂量不断加大。各大公司竞相降低咖啡成本的角逐开始了。

为了确保美国整体企业诚信的光荣传统不被破坏,各大企业公开否认使用罗布斯塔咖啡豆,但在私下里,他们为自己欺骗消费者的手段之高明而洋洋得意。20世纪80年代,在哥斯达黎加召开的一次咖啡行业会议中,精品咖啡的先驱乔治·豪厄尔(George Howell)听到一家大品牌公司的市场代理人公开讨论企业的这一行径时,大为震惊。据豪厄尔回忆:“他直言不讳地说,那些大公司都在以次充好。开始是把质量降低5%,结果没人注意,接着再降低5%,还是没人注意。”

其实就公平而言,这些大咖啡企业在产品中如此造假部分也是他人授意而为。超市和餐馆对烘焙公司一味施压,要求降价,因为它们要以超低价位的咖啡来吸引顾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来进行销售。杂货店将低价咖啡亏本出售作为招揽顾客的方法,因为它们知道这是大家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在路边的小餐馆,5美分就可以得到无限续杯的咖啡,这是干这行的基本要求,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哪怕是提价一两分钱,顾客都会顿时不满。但是无限续杯会给利润带来压力,逼得餐馆老板只能给咖啡兑水,并要求厂家提供更廉价的产品,才能持续经营。长此以往,美国人逐渐对略带苦涩和咖啡味道的饮品习以为常,这就是用劣质咖啡豆调制而成,在电炉上反复烧煮若干小时后的杰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