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不一样的商业世界()

必要的改革:中国改革的路径和选择 作者:林木


张黎教授的一位朋友早前滑雪骨折了,在国内治疗完毕后出国,去美国医生那里复查,美国医生看了片子,惊讶极了:这是哪里做的手术?简直是世界一流水平,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张黎教授说:“这个朋友的手术是在积水潭医院做的。美国人哪见过这种阵势?中国医生一天看100 个病人、连上几台手术都是稀松平常的事,美国医生可能一个月都看不了100 个病人。”

在张黎教授看来,中美商业环境的现状就像两个国家的医生一样: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往往在美国,但论医生的诊断能力、临床处理能力,美国医生和中国医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同样,庞大的人口数量、千奇百怪的案例、发展不过30 年的市场经济、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为商业社会提供了各种可能性。这个过程中,无数知名跨国公司要么在中国折戟沉沙,要么执行一套与全球市场策略迥异的本土化策略。

案例里的商业世界

20 世纪90 年代末到21 世纪前10 年是中国商业社会全面开放、实现国际化的发端,也是中国本土商学院创建的高潮,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国际顶尖商学院成了中国商业阶层心目中的象牙塔尖。因此,被国外商学院视作最宝贵资产的案例到了中国同样得到中国商学院的极大关注,成为课堂上研究讨论的对象,当时它成为了解西方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运营的一个窗口。国家发展研究院北大国际在1998 年成立之初也引进了不少海外商学院的案例,但张黎教授坦承:“美国顶尖商学院的教学方法、课程安排甚至每一个案例对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加入WTO 后,中国了解国外的需求非常强烈,但那时信息不对称,这就造成了国外案例一时‘洛阳纸贵’。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我们不仅在一二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补课,而且很多国外企业不具备的能力我们也有了。”

常年在一线调研企业甚至扎到四五线城市跑市场,张黎教授对于中国市场之“博大精深”有深刻感受。绝大多数情况下,成熟市场经济体均可以视作一个整体市场对待,但中国不仅有风俗习惯迥异的地域和民族差异,不仅有被周其仁教授称作“半拉子工程”的计划与市场水乳交融的经济制度,更关键的是近几百年来,每当中国出现商业社会的苗头,即被顽固但又无形的“重农抑商”文化与传统化解于无形。

张黎教授说:“为什么很多国外案例在中国不适合?平心而论,很多哈佛的案例都相当经典,但套用他们的逻辑分析中国企业却很难把问题说清楚。比如,国家发展研究院北大国际的EMBA 学员刘佳的佳美口腔做得很成功,国外商学院就来写这个案例,但如果缺乏对中国医疗制度的了解、没有研究中国的医改政策,你是无论如何都写不出来一个民营医院之所以能这么成功的精髓的。”在张黎教授看来,中国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建立一个确定的、连续的、可量化的、可预测的商业环境,由此,身处其中的经营者往往炼出了一身“上得庙堂、下得江湖”的本事。没有理想,难有成就;只有理想,生存堪忧。

西方商学院可以研究商业模式这些相对微观的纯商业问题,在中国经商,不仅要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而且要读得懂这个国家正在发生什么,2013 年起,高端餐饮、白酒行业遭受重创就是例证。当然,这无可厚非,转型期的中国在任何时候都有很多不确定性,从原来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今“摸不着石头还要过河”,企业的感受力与方向感尤为重要。这就决定了大部分外来案例在中国水土不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