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家庭和童年的神话(14)

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 作者:(美)托马斯·摩尔


有时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会说:“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我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无论说这句话时的口气有多轻松,都透出了一种深深的自卑:我究竟怎么了?活到这把年纪,我原本应该事业有成、收入丰厚、生活安定才对。但是愿望归愿望,我们心中的小孩却还没有准备好。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心中可能会泛起一阵哀伤,这正是心灵在反思自己的命运,担忧自己的前途,也为想象力的开放提供了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小孩的力量。

心中孩童的幼小和柔弱有如“芝麻开门”的口令,是开启未来、发掘潜能的一把钥匙。

孩童的“无知”同样蕴涵着无数可能性。《新约·福音书》记载,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年幼的耶稣跟父母失散了,后来人们发现他在一所犹太教堂中,正同拉比们讨论神学。这只是一个有关奇迹的故事吗?它其实表现了孩童的特殊智能,尽管混沌,但又无比深刻。15 世纪的伟大神学家,库萨的尼古拉曾著书论述“学会无知”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必须设法忘掉那些阻碍我们领悟真理的知识。我们必须回到孩童的无知状态,因为世俗生活已经让我们变得太过精明。禅宗也劝诫人们莫失“赤子之心”。

以上都是专属于小孩的特质,永远不会成熟,永远无法摆脱。

但心灵中的小孩无知而笨拙,让我们感到尴尬不安,所以我们总倾向于排斥他,掩盖他的存在,甚至强迫他消失。然而,这样的压制只会让他变得桀骜不驯。越是努力掩饰无知,我们就越显得无知;越是故作成熟冷静,我们就越是暴露出自己的幼稚;越是想充当大人,我们就越表现得像孩子。

如果我们能珍惜自己的童心,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和儿童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对双方都大有裨益。例如,关于儿童的一大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教育他们?政客和教育家提倡强化科学和数学课程,将计算机和其他科技大规模用于教育,经常进行考试和测验,严格考核教师,削减文艺类课程的经费。这些做法的用意在于把孩子培养成“完人”——不像古希腊人追求的那样德智兼备,而是成为社会机器最高效的零件。在这场精密计算中,他们只想着帮孩子面对生存竞争,却忽略了他们心灵的需求。

“教育”的意思是“引导出”。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将孩子引导出童年”,但教育的真谛,是将童年原本具有的智慧和才华引导出来。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多年前就指出,我们应该相信,儿童已经拥有了才能和智慧。传统观念认为儿童的心智是一块白板,事实上,儿童所知道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儿童的智慧不同于成年人的智慧,但同样有它的地位。

伤害童心就等于伤害心灵,因为童心是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心灵的任何层面遭到漠视,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很难找到童年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快乐。我们耗费巨资建立电子娱乐中心,却无法满足心灵对简单乐趣的追求。在世界各国中,美国可算是最不会照顾儿童的国家之一,鼓吹“维护儿童权益”,却不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真正为他们的福祉而努力。成年人重视信息甚于奇迹,重视娱乐甚于游戏,重视知识甚于蒙昧,而他们担心的是,对童心的提倡会对这些价值观念造成威胁。要关怀心中的孩童,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较为低级的本性——无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癫狂的愿望,以及各种形式的软弱无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