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字之徒:汉字的家常味道 作者:宋文京


“儿”字,繁体字写作“兒”。《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儿,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汝移切。”“儿”就是小孩子,“孺子”在鲁迅之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用过。“儿”字的上开口描摹了小朋友囟门未闭合的样子。也有一说是像孩子正在长牙,“鼠”字的上开口即为此意。

“儿”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音,即ér和ní,前者共有两大义群。一是:一、小孩子;二、年轻的人;三、儿子;四、雄性的。二是:一、名词的后缀;二、少数动词的后缀,即儿化音。“儿”字写作“兒”,也读ni,也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代周朝国名,在今山东滕州东南;二是姓,同“倪”。“倪”字没像“兒”字一样简化。从前有个对联上句,曰“妙人儿倪家少女”,在我的印象中至今无人对上,可称绝对。

“儿”字更多的还是指小孩子、年轻人和儿子。古语常有“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儿时只道为官好,老来方知行路难”、“儿女共沾巾”、“儿女忽成行”、“儿女牵衣泣”等等。当然也有指少女的,如“儿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入得来”。“儿”字用来形容雄性动物,如“儿马”,特别有草原味道的一个词。

“儿”字在京剧中,常用于老旦、老生和青衣的感叹和叫板——“我的儿呀!”赵燕侠在《白蛇传》中唱道:“亲儿的脸,吻儿的腮,点点珠泪洒下来。”荡气回肠。《四郎探母》中,佘太君对杨四郎唱道:“一见娇儿泪满腮??儿大哥长枪来刺坏,你二哥短剑下他命赴阴台,儿三哥马踏如泥块,我的儿你失落番邦??”一句一个“儿”,让人心碎。

“儿”用于尾音和儿化音自古有之。唐诗中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李清照词中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儿”字用于人名,有一种莫名的可爱感,如婉儿、玉儿、平儿、唐赛儿等等,而且总是用作女孩儿的名字好听,我双胞胎女儿生于寒露,名之寒儿、露儿,天生佳名。

北京人爱用儿化音,台湾的朋友甫临北京总是学不像,其实只要说得不那么认真、不强调就可以说得好。儿化音可以表示微小的、词性变化、具体事务的抽象化等等,还可以用此区别不同事物,如老家和老家儿,前者指故乡,后者指老一辈如父母等,如白面和白面儿,前者指小麦磨出的面粉,后者就涉毒了。

“儿”字中也有豪迈之气,如“体育健儿”、“儿女英雄”,也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