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战争的燃料(2)

舌尖上的历史 作者:(美)汤姆·斯坦迪奇


然而,在历史上,军队很少带着它们全部的粮食,亚历山大的军队也不例外。士兵在行军过程中,也会从周围的国家获取粮食和饲料。这种搜索粮秣的做法可能是供养军队的有效方式,但其缺点是,如果士兵停止前进,当地的资源很快就会耗尽。一开始,军队有充分的食物可自由处置,但每过一天,负责搜索的队伍就必须走得更远,才能到达食物尚未被掠夺的地方。亚历山大的经验法则(在几世纪之后仍然有效)是,军队搜索粮秣的范围,只能在距离其营地4天的行程之内,因为一头驮兽会在8天内吃完它负载的食物。一头预计要走4天、穿越荒山野地以集取食物的驮兽,必须背负4天的食物,以供其去程所需;之后,它可以驮载8天的粮食,但会在归途上吃掉一半,留下4天的粮食—换句话说,正等于它出发时所背负的量。因此,军队能够驻扎在一地的时间长短,决定于周遭国家的富庶程度,而这又决定于人口密度(较多的人口通常意味着有较多的食物可夺取),以及一年之中的时节(紧接着采意味着有较多的食物可夺取),以及一年之中的时节(紧接着采有较多的食物可夺取),以及一年之中的时节(紧接着采收之后会有充裕的粮食,采收前则没什么可拿取)。亚历山大和其他将领在选择行军路线与攻击时机时,必须将这些因素都纳入考虑。

要将大批粮食送到征战的军队中,最佳方式是通过船运;在古代世界,这是快速搬运大量食物的唯一方式。必要时,驮兽或车辆再负责最后几公里的路程,将粮食从港口运到军队所在的内陆基地。这迫使军队必须在比较接近河流或海岸的地区作战。当亚历山大征服地中海四周的国家时,只要其士兵事先攻占沿岸的港口,便可以依赖舰队运送物资。士兵带着几天的食物,从一个港口行进到下一个港口,可能的话即就地取材,以补充军粮。亚历山大过世几百年后,罗马人将他的军事储运本领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他们在各地构筑道路和补给站,建立起一个遍及其领土的网络,以确保需要时能迅速搬运大量粮食。他们的补给站通过船运来补充物资,这使罗马军队很难在距离海岸或大河120公里以外的地方作战。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罗马征服了地中海周围的国家,以及其版图的北界为何都以河流来划定。维持常在性的补给站,意味着大型军队能够快速穿越罗马领土,无须为寻找粮食或饲料而担心。罗马军队也制定了法规,以管理征战时搜寻粮秣的过程。

在敌人的地盘里,向周遭地区强征粮食可达到两个目的:供养入侵的军队,并使当地小区陷入匮乏。在这种情况下,食物就是不折不扣的武器:来袭的军队可将该地区的物资掠夺殆尽,并造成极大的困境。正如中国北宋时期一本军书所述:“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 有时候,仅仅是要抢夺的威胁便已足够。在亚历山大征战的过程中,当地的官员通常在他进入其领土之前便投降了,并同意为他的军队提供粮食,以换取较宽容的待遇。随着亚历山大深入波斯帝国,当地的总督们也越来越乐意答应这种交换条件。

相反地,预先移除或销毁入侵军队行经途中的所有粮秣(即所谓的“焦土政策”),则是一种将食物运用在防御上的方式。一个古老的实例出现于罗马与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战争(Punic War) 中;当时,迦太基将领汉尼拔(Hannibal)连续多年派军队在意大利周围横行冲撞,借以羞辱罗马人。为了试图阻止他,罗马政府发布公告:“在汉尼拔可能率军通过的地区,所有居民都应该烧毁其房舍,销毁其农产,抛弃其田庄,以便让他没有任何粮食可依恃。”这次的计谋失败了,但在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中,该方法却十分奏效。另一项防卫策略是不让敌人取得加工食物的设备。1636年,为了延缓西班牙军队的进攻,法国将领奉命“派遣7~8个骑兵连,抢在敌军之前到达若干地方,在该区域—从己方的前线一直延伸到尽可能接近敌军的范围—带着工人捣毁所有的炉灶和磨坊”。没有炉灶和磨坊,抢夺来的谷粒就无法变成面包,而士兵将必须在一地扎营数日,才能搭起可携式的炉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