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瞿秋白崭露头角(2)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作者:叶永烈


显然,熟知中共内情的这位“老鲍”,已选中瞿秋白接替陈独秀,在离华之前,要把领导担子移交给瞿秋白。

山下风云变幻,而在云遮雾障的庐山,“老鲍”跟瞿秋白彻夜长谈,研究着中共下一步的暴动计划,中共新的战略方针和工作原则。

鲍、瞿密谈持续了一个多星期,7月21日,他俩从庐山悄然返回武汉。当天,鲍罗廷便宣布:增加一名中共政治局常委,这位新常委就是瞿秋白。

虽说鲍罗廷没有明确指定六常委中以谁为首,而实际上他安排了新常委瞿秋白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可谓“后来居上”。从此,瞿秋白成为中共的第二任领袖,虽然他当时的名义只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这位28岁的常州人,是中共的后起之秀。他在21岁——1920年——时作为北京《晨报》的记者前往苏俄,日渐接受红色影响。他见过列宁。后来,他经他的同乡张太雷介绍,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其实他的本名并不叫瞿秋白。在中国共产党人之中,他的笔名、化名恐怕是最多的一个,多达100来个!“秋白”原是他的笔名。他有时叫“维它”,用“瞿”的谐音化名“屈维它”,也用过“陶畏巨”“狄康”“之夫”“美夫”“董龙”“樊梓生”“陈笑峰”“司马今”“史铁儿”“林复”“宋阳”“魏凝”“范易”“何苦”,等等笔名、化名。他在苏俄化名“斯特拉霍夫”。这也难怪,因为他记者出身,文章满天飞,又长期在秘密状态下工作,不能不“打一枪”换一个名字。

如今,他的传世之名叫“瞿秋白”。这名字很容易使人误以为他生于秋天,联想到“月落乌啼霜满天”。其实他出生于新年之初——1899年1月29日。由于他与众不同(常人头顶只有一个发旋,他却有两个),刚生下便得了个奶名“阿双”。父亲瞿世玮喜欢咬文嚼字,给他取名“瞿艭”,以纪念他头上那两个发旋。“艭”是冷僻的汉字,小船之意,与“舸”相对应,“舸”即大船,所谓“百舸争流”。

他长大了,嫌“艭”字过分冷僻,自己改名“瞿爽”“瞿霜”,依然是“双”字音。不过“爽”“霜”都与秋天紧相连,所谓“秋高气爽”,所谓“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此衍义,取了笔名“秋白”,亦即“霜”的含义。倘若不是这么细细考证,人们很难知道“秋白”竟出典于他头发的双旋!

瞿秋白聪颖机敏,又擅长文笔。21岁至24岁在苏俄采访,写下大量报道,写出《赤都心史》等著作,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1923年初他回国之后,很快成了中共一支笔,成为中共中央三家机关刊物《新青年》《向导》和《前锋》主要撰稿人。1923年他出席中共“三大”,便主持起草了党纲。1924年出席国民党“一全”大会,又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

瞿秋白在中共担任的职务逐年上升:刚回国时,担任由中共主办的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5年,在中共“四大”当选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大”,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