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米夫和他的得意门生王明(1)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作者:叶永烈


莫斯科沃尔洪卡大街,一座俄罗斯大教堂对面,有一所颇具神秘色彩的院落。门口没有挂牌,但站着警卫,闲人莫入。从不断进出大门的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国青年可以判定,这儿是一所华人俄语学校。

这所学校里,果真开办俄语班,只是教俄语是为了使学生听懂俄国教师的讲课而已。

这所学校的全称,叫作“莫斯科中国劳动者中山大学”,简称“莫斯科中山大学”。

第一次公开宣布建立这所学校,是1925年9月7日,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第六十六次政治会议上。他说,在莫斯科建立这所学校,是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同年11月,这所学校便正式开学。

最初,学生是由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同选派的,所以学生中既有中共党员,又有国民党要人子女——既有邓小平、廖承志、乌兰夫,也有蒋经国。后来,国共分裂,那里便成了专门培养中国共产党干部的学校。

莫斯科中山大学刚建立时,任命拉狄克为校长。他是波兰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人物。

副校长非常年轻,才24岁,年岁比有的学生还小,他不得不终日板起面孔,力求显得老成一点。这个小伙子原名亚历山大罗维奇?弗尔图斯。1917年,他16岁时加入俄共(布),化名米夫,从此就一直用这个化名。

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对于中共的影响,其深刻性不亚于黄埔军校校长对于国民党的影响。自从成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米夫就专心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并由此发迹。特别是校长拉狄克后来倾向托洛茨基,斯大林在1927年5月13日到中山大学发表讲话时,批评了拉狄克。

不久,拉狄克被撤职,米夫就任校长。紧接着,在1928年3月,米夫担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也有的说是担任共产国际中国部部长、中国科负责人),从此他主管共产国际中共事务,成了中共的“上司”。

1927年初,米夫头一回访问中国,当时是以率领“宣传家代表团”的名义前来中国的。从年初至8月回国,他访问了上海、广州、武汉,目击了中共在1927年的大动荡,而且出席了中央“五大”。这一段经历,成为这位“中国专家”的很重要的政治资本。

米夫来华时,配备了四个翻译,其中的一个,便是他的得意门生王明。

王明其人,五短身材,工于心计,擅长文笔,讲起话来却大舌头,口齿不清。他姓陈,名绍禹,字露清。他的“禹”字原是带有“火”字旁的,诚如他的弟弟叫陈绍炜。不过,“ ”毕竟太冷僻,他后来改用“陈绍禹”,又用“绍禹”的谐音,取了笔名“韶玉”。至于王明这化名,是他1931年到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时用的,后来,竟以此名传世。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本书提及1931年前的他也称王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