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牛市文化:一夜暴富的幻觉11

资本主义大变形 作者:(美)戴维·斯托克曼


在20世纪90年代,GE实际上没有实施任何项目或计划支撑其市盈率的急剧扩张。杰克·韦尔奇(GE时任首席执行官)狂热迷信对公司每季收益进行节约式管理,同时严厉控制普通业务领域的成本,从而实现每季收益的增长目标。但对于一家全球性公司而言,对短期收益进行平滑管理 与长期资本化率之间没有关联,成本控制在根本上总有其极限,不可能产生更高的终值。

最终,并不是“中子弹杰克”单枪匹马给GE的股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事实上,正是格林斯潘把美国最大企业集团的传奇式领袖推上了神坛。在截至2000年10月之前的4年里,看似是“神奇杰克”把GE的市值从1 250亿美元提升至6 000亿美元,实际上给GE股东创造巨额意外财富的,是波托马克河畔伊寇斯大楼里的官员,而不是那些哈得孙河畔克罗顿六西格玛学院培训出来的GE管理人员。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牛市狂潮中最疯狂的莫过于微软。微软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资本主义企业之一,它在整个个人计算机行业的生态系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出类拔萃的财务数据可以证明微软史上罕见的行业地位。在过去20年里,微软的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长至700亿美元,现在微软每年的净收入高达250亿美元,这相当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微软每年的复合增长率是17%。

但格林斯潘牛市却把微软的市值推升至绝对愚蠢的境界。1990年,微软的估值在预期收益的30倍左右,企业整体市值大约在60亿美元。自此以后,一路上涨,到了2000年1月,增长了100倍,市值扩张至约6 000亿美元。

这种暴涨所带来的意外财富毫无依据,也不可持续。在那个时候,微软的年销售额已经增长至240亿美元,净收益将近100亿美元。6 000亿的市值相当于微软2000财年净收益的64倍,没有比这更荒诞的情况了。

如果以固定两倍的PEG指标来计算,在泡沫最高峰时期,微软的估值倍数可能暗示着,在截至2010财年之前的10年里,微软的净收益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并且到2010财年,其净收益可能达到1 500亿美元。这个数字高出了当时个人计算机的全球销售额。

事实上,微软的净收益的年增长速度是6%,而不是30%,在10年里净收益额是185亿美元,换言之,净收益是以两倍的市盈率增长,而不是科技泡沫时期估值所固定折算出来的15倍的市盈率。今天,微软的市值只有2 000亿美元,意味着在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时,将近4 000亿美元的市值随着股价的下跌而随风飘去。

微软股价的错位和暴跌并非孤例。20世纪90年代科技革命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伟大企业无一幸免。英特尔一直雄踞世界半导体和微处理器行业领先地位,与微软在软件行业的成就相比肩。英特尔强大的科技实力反映在其大幅的销售和利润增长上:1990~2000年,其年收入从40亿美元增长到340亿美元,而净收益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最终上升至105亿美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