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挚友如指(2)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作者:薛涌


记得我们几个室友一次在颐和园吃饭,一位乞丐走到桌前,我们什么都没有给。那人走后,我嘟囔一句:“这些人都是职业的。”没想到32岁的老大冲我瞪眼:“你不给就不给了,小气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犯得上这么说人家吗?你要知道,这人可能就是我呀!我当年要是饿得没有办法,不要怎么办?”在座的几个小老弟,目光都盯着窘态万状的我。这实在太不给面子了,但是,也正是如此,我对老大的敬重是终生的。

这是我上大学最长见识的几个时刻之一,因为我突然领略到看世界的一种全然不同的角度。想想看,如果你是一副“登上高山,好让世界看我”的心态,又将是什么情景?那一刻大家确实都在盯着我看呀!那时你的自我会显示出种种老态:僵化的、封闭的、停止成长的、难以面对外界刺激不断调整的、脆弱的、受伤的……室友之间有这么几次碰撞,双方就成了死敌了。生活习惯不同,就可能导致同室相煎。

我当年进北大时,不要说没有社交媒体,整个宿舍楼几百号人,就传达室有部电话。但是,拥挤的宿舍里我有另外五位室友,每位都是一个世界。这么小的空间,这么密集的互动,而且是整整四年的时间,这真是亚里士多德所界定的友情之成长的最理想环境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情基于双方的美德,这不仅要求双方的素质比较匹配,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密切的接触,才能彼此发现对方。所以,人的一生难得几位挚友。

西塞罗也称,友情是除了智慧之外,人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孔子讲“无友不如己”,其实就是说朋友之间的美德相得益彰,彼此都能在对方身上发现可贵的品性和智慧,于是见贤思齐、自我提升。也正是如此,我30年后回头望去,仍觉得自己得益于其他室友身上的种种美德,是他们让我变成了更好的人。

《时代》周刊那篇写千禧一代的文章,称这代人沉溺于社交媒体,过度受同龄人的影响,错过了向长辈学习的机会,对此说我也颇为认同。不过我要对年轻人进一步告诫:不要连向同龄人学习的机会也错过。生活不是自拍,你余下的一生,不是对16岁时就已经形成的自我不停地玩味品尝、没有终结的自爱。如果你能从虚拟世界中出来,看看身边,也许你马上会发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许你会不停地翻上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超越自己既有的生活眼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