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果你对现在的自己缺乏自信

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 作者:[日] 加藤谛三


无法顺其自然的自己

顺其自然这件事,说时容易做时难。在与他人相处时,人们往往由于不自觉地想要表现一个更好的自己而难以将真实自然的状态呈现出来,给人留下不合实际的印象。欲壑难填的人受着贪欲的驱使对万事万物摆出一副垂涎的姿态,生性冷漠薄情寡义的人很容易装模作样摆出一副和蔼可亲的姿态,而自我要求甚严的人则因为过分严苛而不苟言笑,终日以一副马不停蹄向前冲的样子示人。、

有些人经历过一次失败,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会反应过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性挫败。他们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还是不能做到,仍然会失败,从而无法冷静应对,顺其自然。如此一来,事情尚未开始,就已摆出了全盘皆输的姿态,人也因此失了自信,毫无底气。

还有些人则恨不得处处绕开失败走,比如偶尔在人前说错话,为了避免再说错话,以后干脆不想在人前说话了,变得战战兢兢,无法畅所欲言。但是,逃避本身就是一种不自然的心理状态。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缺乏自信的人总是会将一次偶然的失败夸大,扭曲自己的经历,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倍感压力,无法放松心情,顺其自然。比如,曾经有过恋爱失败经历的缺乏自信的男人,一旦在喜欢的女人面前再多一次失败的话,失败感就会膨胀至无限大,给自己贴牢“我做不到”的标签。这样的人对自己的要求通常高得离谱,对自己的期待也大到不现实,结果就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发挥本身具备的实力。

为什么他们会对自己提出如此高的要求和期待呢?这是因为,缺乏自信的他们隐约对自己感到失望,觉得真实的自己没什么用。当然,这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他们并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无意识上认定真实的自己毫无价值。

受到以上这种感知方式的压迫,他们就会在意识层面上产生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待,进而无时无刻不被沉重的压力胁迫,感到不安、紧张、疲劳,根本无法展现出轻松自在的状态,发挥实力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选择正视,还是自欺

如果一个人在所有场合都装腔作势,无法顺其自然,他会隐约觉得“真实的自己没有价值”。慢慢地,这种模糊的意识就愈加清晰。

这样的人绝不能一直自欺欺人地过下去。否则,就会慢慢自我麻痹,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为自己的人生迎来炼狱般的痛苦。

沉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还是自欺欺人,这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审视自己的内心,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是通往天堂之路,反之则慢慢走向地狱。

遗憾的是,在这个十字路口上,选择走向地狱的人更多。

很多人会虚张声势,为自己的行为百般辩护,想要掩饰自信心的匮乏和内心深处的恐惧之情。当别人把他们自欺欺人的证据摆到他们眼前时,他们往往会反问“这世界上存在不自欺欺人的人吗”,或是狡辩“既然别人能选择入地狱,我为什么不能这样选择呢”。既然如此,对方也只能回复“你想去地狱,那么我们不阻止你,请自便吧”,任由他们去了。

相识的一位企业管理者曾跟我说:“以前觉得工作特别辛苦,之后是越来越辛苦,但奇怪的是,却觉得比以前幸福得多。”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现在自己终于能诚实地面对自己了。”和我预想的答案一模一样。他抿了一口加水的酒,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从工作层面上考虑,是越来越辛苦了,但是就个人而言却是越来越幸福了。”

选择做真实的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接受自己的命运。

例如,当被告知得了不治之症时,有人会失去理智大喊大叫,有人会选择平静度过剩下的时间,有人尽情燃烧生命的每一瞬间,有人则继续碌碌无为了却残生,而只有勇于做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命运的人,才能充分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与人相处的时候,有人总是故作深沉,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而有些人则坦坦荡荡,大大方方袒露人前。故作深沉的人通常害怕与人接触,坦坦荡荡的人则毫无畏惧。坦坦荡荡的态度其实就是顺其自然,是一种坦然接受自己命运的态度。

那么,如果坦然面对自我的人清楚地意识到“真实的自己没有价值”,那么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这种自我贬低和自己本身可能是没有关系的。

例如,幼年丧母的孩子很容易会自我贬低,但是幼年丧母这个事实和自我本身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又例如,幼年时期不被父亲喜欢而导致自我贬低,但同样父亲不喜欢自己和自我本身也可能是没有关系的。诸如此类,有很多事情会导致人们自我贬低,但是这些事情可能和自己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人们之所以自我贬低,觉得自己没用,很有可能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强制灌输了“我没用”的观念而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就是一个无用的人。还有一种可能,是周围人对待你的态度问题潜移默化所造成的。

习惯自我贬低的人,不妨坦然审视自己,试着了解“我没用”背后真实的原因。

 

封闭在无意识里的压抑

身体不能裸奔在路上,心却可以。要是一个人不敢大胆亮出真正的自己,就容易遮遮掩掩,摆出那个粉饰过的非真实的自己。

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从未和父母真心地对过话,情感上的交流也极度匮乏。对于父母来说,眼前的这个孩子是谁并不重要,也不认为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只管在孩子面前经常摆出一副“我是长辈”的趾高气扬的样子,要求孩子对他们顶礼膜拜,与孩子交流时也不肯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只要孩子听话,顺从、称赞、敬仰自己,而从来不愿意放下身段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久而久之,亲子之间就会呈现出一些“冠冕堂皇的对话”。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让他们以真面目示人,做真正的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未免强人所难。

每个人在幼年时期都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面貌和声音,那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可是,这样的自己总无法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只有顺从他们,随波逐流,才会得到认同。不过,仅仅是顺从的话,那么无论是谁,也都能得到认同。

越是想结成亲密的关系,越要顺从对方。要成为听话的好孩子,就要顺从父母和其他大人的意愿。在幼年时期,孩子要是一意孤行,那么就只能将自己陷入孤单的境地,不被人理睬,更难以被认同。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认为真实的自己没有价值也是理所当然。过去的遭遇告诉他们,如果非要一意孤行,那么就没有人会喜欢自己。

无法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自由驰骋的人们,只好压抑自己的感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很快就会被封闭在无意识的世界里,演变成对自己过分的高标准严要求。与此同时,他们还会狭隘地认为真实的自己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也毫无用处。为了抑止不愉快的感觉,他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对自己分外严苛,要求自己必须出类拔萃,期待自己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大人物。

但是,在压抑不愉快的自我感觉之后,人们对自我的感知方式是正确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压倒性的否定和恐惧

有句俗语叫“见卵而求时夜”,意思是看到鸡蛋就希望蛋马上孵化为鸡立即打鸣报晓。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到底是不能打鸣报晓的鸡蛋毫无价值,还是痴心妄想的人太过愚蠢呢?

显而易见,鸡蛋并非毫无价值,问题是人们对它抱了不切实际的期待。人也是一样,因为幼年时周围人不切实际的期待而令成年后的自己表面上嚣张跋扈不可一世,背地里却痛苦不堪,觉得自己毫无用处,终日在痛苦、纠结、不安和自我矛盾中过活。

大家小时候都玩过捉迷藏的游戏。有些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肯定会被鬼捉住”,那么多人玩捉迷藏,为什么他就会认定自己“一定会被鬼捉住”呢?奇怪的是,怕什么来什么,“鬼”真的就向他那个方向跑过去了。

在公司里,懦弱怕事的员工也会有相似的经历。面临危机的时候,其他人会觉得“我肯定没事的”,而他们则会认为“别人都会平安无事,只有我会倒霉”。

再比如,90%的人都能通过的考试, 有些人即使好好复习了还是会想“我会不会不过啊”,也有些人不怎么复习却想着“既然90%的人都能过,那我肯定也没问题的”。

不断自我施压最终确实倒了大霉的公司员工和觉得自己考试肯定不过的人是同一类人。他们之所以会压力重重,是因为心里一直觉得不安和恐惧,认为自己不行。这样的人即使在极为疲倦困乏的状态下,也要一直硬撑下去,这也是无意识中否定自己的自我设定所导致的。

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假如突然出现一只凶神恶煞的恶犬,有的孩子会觉得恶犬一定会扑上来咬自己一口,而有的孩子则完全没有想过这些,相反,他们会觉得“即使恶犬扑了过来,有这么多人在,我肯定没事”。

在幼年时期觉得“恶犬一定会向我扑过来”的人,和成年之后每做一件事都觉得自己肯定会失败的人,也是同一种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