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觉醒并非易事,但也绝非难事

守望灵魂:宽恕自己爱自己 作者:[美] 罗纳德·胡尔尼克,[美] 玛丽·胡尔尼克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精神之路或是精神之旅,而是一个人处于精神觉醒的过程当中。所以,物质世界是一个暂时的落脚点。就像一份工作,它充满了机遇。

    在十九世纪早期,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在他的经典巨作《永生的信息》(Intimations of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中写道:

 

我们的诞生其实是入睡,是忘却:

同体同来的灵魂——生命的星辰,

原先在异域安歇,

此时从远方来临:并未把前缘淡忘无余,

并非赤条条身无寸缕,我们披祥云,

来自上帝身边——那本是我们的家园……

 

    你会不喜欢这优美的诗句——“并未把前缘淡忘无余”吗?华兹华斯认为人类并未入睡很深,我们所追寻的正是唤醒这处记忆——内心的认知,让它浮出水面,成为我们意识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觉醒其实就是回忆的过程。

    郑重申明一点:本书中,我们并非在探讨一个浓情蜜意的承诺,即大多数人生前努力修行,这样死后就会进入到天堂。

    相反,本书要在你尚未行将就木之时,将你从此时此刻的“入睡和忘却”状态中唤醒。你不仅仅可以从入睡状态中醒来,这也是你的使命所为。但首先,你要将蒙住自己眼睛的遮蔽物撕开。

 开始你的忘却课程

  我离开阿拉莫戈多,重新融入日常生活以后,就渐渐地开始消化吸收在昆比中心经历的事情。我常常不自主地思忖着,附在凡人躯体里的灵魂经历着尘世间的一切究竟有何深意。我发觉,从本质上来讲,遇见亨特博士之后的我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我了。其实,我们还是同一个人,有着一副相同的皮囊;只不过现在的我审视世界的角度不同罢了。

    如今,我可以窥探到内在的精神实相,但这一体验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在我幻想的城堡里,我盼望着知识的海洋向我显现,任我激情地遨游,我会成为无所不知、智慧无极限的人。然而,我像是从幽暗的房间走出来,迈入耀眼璀璨的日光中,沐浴在爱的荣光下。原以为我追寻的是无涯之知;寻觅到的却是无限的爱。

    鉴于亨特博士的临别赠语“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你可能还会想再来这儿。请记住这儿随时为你敞开。”在我回家之后的几个月之内,我的人生开始分崩离析也就不足为奇了。

  前一年,我离开纽约,住在我挚爱的佛蒙特州,但同时我与芭芭拉的感情告吹了。我每天清晨醒来后,总会感到极度的焦虑,好几个小时之后,这种焦虑感才肯渐渐褪去。我变得意志消沉。唯一想到可以舒缓我情绪的地方就是昆比中心,于是我拨通亨特博士的电话,询问自己可否回去。她说:“当然啦。”随后我就出发了。

  到达阿拉莫戈多后,不久我便发觉能成为亨特博士的全职工作人员和学生,此生足矣。于是乎,我将佛蒙特州的房屋出租,搬迁到新墨西哥。

    我很快就观察到一种现象:亨特博士与她的学生一起工作时常常很有趣味性,而且不按常理出牌,以协助我们学会忘却,摆脱自我的枷锁。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一个下午。

    那天上午,她约见客人的时间比预期长好多,我们——昆比员工——很晚才吃午饭,洗刷完盘子都已经下午3点钟了。(因为亨特博士对声音很敏感,洗盘子之事可以顺便锻炼我们如何不制造噪音,同时也例行节约用水的传统美德,毕竟我们住在沙漠之中。)正当最后一个盘子摆放整齐之时,她若无其事地下达指令说现在开始准备晚餐,因为她有几个客人前来拜访,他们在4点半要吃晚饭。“不过,亨特博士,”我们用惊讶和愤懑不平的语气说,“我们刚刚才吃过午饭啊!”

   “我很清楚这一点,”她说。“但是,如果你们要学习怎样在荣光之下工作,就必须学会摆脱习性的禁锢。你们一定要学会活在当下,做当下需要你完成之事。而现在,它需要我们将晚餐准备好。”

    午餐几小时后开始吃晚餐,不仅仅是自我意识难以接受,我的胃更加如此,不过亨特博士说的有道理,当一个人的意识逐渐由本我认同转变为灵魂认同,本我就会慢慢解脱,最终脱离桎梏的枷锁。这种解脱有时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但更多的时候是被不甘愿的情绪包围。

 睡多长时间才足够?

    打破原有的睡眠习惯对我来说小事一桩,我轻松地完成了这一考核。从小我就被告知要想在白天有个最佳的精神状态,晚上要睡足7或8个小时。更为荒唐的是,我认定每天晚上必须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

    亨特博士似乎不这样认为。她从未反驳过这些观念,因为她的生活中貌似根本不存在这些睡眠的条条框框。整日围绕在她身边,我们也受到熏陶,摒弃了这些条例。

    我们在昆比中心结束了漫长的一天工作之后,她最爱在晚上11点开始给我们讲课。表面上,这段时间被标榜为:只是静坐在一起,回顾当天的事件,所以我们六个人会聚集在她的客厅交谈。一旦她从我们正在研读的书中发现一个切中主题的要点,就会让其中一人大声朗读出来。

    一天深夜,她让我朗读,我满心欢喜地按照指示做。我全身心地陶醉于我朗读的内容中,读过好几页之后才抬起头,看看是否有人心有疑问或想评论一番。令我大为惊讶的是,所有人的头都侧向一边或另一边,包括亨特博士。他们看似是听着我的读书声入睡的,我在心里嘀咕。我该怎么做?继续大声读给自己听?我决定试探一下他们是否已经毫无知觉,昏睡过去。于是我继续大声朗读:“精神可能通过很多种方式作用于人,其中一种是通过50英尺长的粉色河马……”

    我等待着一个反应,但是竟没有一个人腾起做出质疑!由于那晚我找到了不少乐子,睡觉的时候又已经是两点钟了,这距离我早上7点去中心上班只剩下打个盹的时间。经过几个月的晚睡早起,我逐渐意识到本我可能认为每天要睡足7或8个小时,但正在觉醒的那个我根本不需要这么长的睡眠时间。

    随着时间推移,我开始体验到了所有处在觉醒过程中的人在某一时刻都会有的经历。察觉到(透过肉眼观察到的)内心深处存在另一个意识王国,与我们的本我各司其职,并对生活中许多发生之事做出不一样的反应。在觉醒的过程中,我渐渐开始学习怎样利用本我游刃有余地应对物质世界,从而服务于我新发掘的、以精神为导向的自我。相信我,这些课程大部分的内容是关于“忘却”。

    我和亨特博士在一起工作5年,直到她进入生命的另一次轮回。当她结束在人间的最后一次呼吸时,我就陪在她的床边。我永远感激她传授给我的全部知识。用新的角度审视世界

    我用了几年的时间让自己习惯于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习惯新的生活方式。在那段岁月,我开始贪婪地阅读与精神的觉醒相关的资料,参加许多研讨会,旁听无数的讲座。

    我知道我已然来到了内心意识的秘密基地——很多人先于我相继发现。我开启了通往觉醒的大门,体验到存在的状态,多年后,我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本真的自我。来到这一仙境后,我终于理解了二十世纪爱尔兰道教徒兼哲学家特伦斯·格雷(TerenceGray)——笔名是Wei Wu Wei——写过的一句话,第一次读到时我便被深深吸引住:

 

为什么你不快乐?

因为你的所思,

所为,

有999%是为自己考虑——

无一幸免

 

    他想传递给读者的是,与大众观念(当时与现在一样)相反,我们认为自我负责“看管店铺”其实是个假象。我们花时间做市场调研、整理货架、盘点存货、计算利润,这些的确是真实的,但是这些事情并非灵魂的实相。它们不属于灵魂审视世界的范畴。对于灵魂而言,店铺是否有人照料无关紧要。灵魂借助它——以及尘世间经历的一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变得更加睿智,更加博爱。所以,我在昆比中心的经历让我认识到通过灵魂看世界的第二条重要法则:

 

法则2:灵魂的本质就是爱!

 

    当然了,有历史记载以来,伟大的神使和神秘主义者就一直撒播这一讯息。我在很多场合读到过他们的事迹,每一次,他们的话语都能触动我内心的某一地方,与之产生共鸣。但是,直到我意识到自己体验到觉醒,领悟到我精神的本质,我才真正感受到它们的真谛。

    我渐渐地明晰这条简洁的真理揭示了通往本质的进化方向。这一觉悟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心理学的基石。洞察到这一点之后,下一阶段就是精神地前行,我们会在下一章探讨这个话题。唤醒

  一提及唤醒,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晚上入睡,早晨起床。我们在睡觉和做梦的时候,梦境上演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当我们醒来,醒来后的世界才是真切的,梦境消失殆尽。

    从精神中唤醒也差不多如此,正如亨特博士所说,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实相:(1)五种官能的实相,和(2)精神的实相。依据此书的目的,当讨论唤醒时,我们指的是意识的转换,这样的话你就更加容易识别和理解精神实相的次元。为了达到彼岸,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意识到当透过灵魂——第三眼看世界时,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事实上,两个独立的实相并非像是邻居一样,平行存在于空间内。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在舞台上演出的一场话剧,所有的演员认为他们所经历的是鲜活的、真切的。然而观众知道他们在欣赏的只是一场演出。并不是说没有演出,因为演出就是发生在物质世界的实相中。只不过看剧之人本身也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在生活中所关注的事情优先于剧中演员的悲欢离合。大多数情况下,无论观众多么醉心于演员所做之事,他们也从未忘记自己出了戏院还要继续过生活。他们没指望备受煎熬的舞台演员会敦促自己努力上进。(绝无含沙射影之意。)

    同样地,物质世界的实相发生在精神实相的大背景下。也可以这样说,精神的实相包括物质实相的一切,但不止这些。它更关注于精神的觉醒。我很喜欢禅师夏洛特·佐科·贝克(CharlotteJoko Beck)的一句话:“你不能否认天堂的存在,你只能选择无视它。”相信和确信

    在觉醒之前,你所面临的挑战是无论你有多么想要信奉精神的实相,只有当你的内心体验到“认知的大门”——威廉姆·布莱克(WilliamBlake)如是描述——敞开,将你领入此前并不知其存在的国度,你才会如愿以偿。觉醒之前,你只能徘徊于信、不信、审问或质疑当中——这些都是心智所为。然而,一旦你觉醒了,所有幻想刹那间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无疑的确信。

    为了透彻地理解相信和确信之间的差别,想象一下自己被遮上双眼,经搀扶来到一间屋子,被告知自己爱的人在那里默默地等着你。随后,安排你在一把椅子上坐下,并让你不要移动,也不要试图和那个人有任何交流。

    在这种境况下,你的五种官能不会正常行使功能,所以你证实不了他或她是否在身边。你此时的选择有相信、不信、怀疑、或干脆不晓得你爱的人是否到来。

    一旦允许你摘掉遮蔽物,你很容易判断出某人是否在那里。此刻,经过直接经验,你所有的信念被确信取代。我们渴望对精神的实相同样具有这种直接经验。转换一下就是精神心理学第3条法则:

 

法则3:直接经验就是信念或信仰转化成确信的过程。

 

    心灵导师约翰·罗杰(JohnRoger)如是说:“如果你想深入自己的内心,你必须真正地进入内心深处,与一个独立存在的实相发生关联,而不是你所熟知的实相。这一独立存在的实相就是精神。”宗教和精神

   觉醒的挑战

    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用于睡觉和做梦,同样地,人们每天一方面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一方面其灵魂处于沉睡状态。最让人惊愕万分的是,当你在灵魂的次元中醒来,发现其他人也正在觉醒。很多人睡眼朦胧地观望着四周,迷茫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意识到人类存在的意义远远比物质上的成功更有价值。当你站立在原本再熟悉不过的世界中,突然间发觉一切看起来又如此的不同,你要怎么继续过活?一旦你透过灵魂——第三眼审视世界,你的行为会出现变化吗?如同诗人大卫·怀特(DavidWhyte)所说:“觉醒定是恐怖之事,因为它不会给你时间向过去告别。”

    在觉醒时,你会面临诸多挑战。记住:有些挑战大有助益,这样的话,你的内心对此会有一个概念上的理解,减缓觉醒时伴有的恐惧和焦虑感。以下是八个最为常见的挑战:

 认知失调的挑战

    一旦你以全新的角度审视世界,内心蹦出的新思想会让你极度不适和惶恐。同时,这些新思想或许与你一贯持有的信念相悖。两种自相矛盾的认知同时存在于你的脑海中,称为认知失调。

    毫无疑问,这一挑战具有的冲击力如此强悍,以至于很多人排斥觉醒,把头重新埋进枕头里,继续进入他们熟悉的舒服——或不舒服——的睡眠当中。这种冲击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灵魂为中心的背景下,一切都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意义,一切都被重新洗牌和评估,继而编织成一幅焕然一新的生活蓝图。要想感受并融入这一过程,你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奉献。随后,逐渐产生的意识可能会撼动你的整个人生,促使你做出颠覆性的改变。其实,当你觉醒的时候,认知上的改变通常伴有妙不可言的觉悟,因为奇迹已是司空见惯之事。

    梭罗(Thoreau)曾写道:“大多数人在平静的绝望中生活。”他的洞察映射出我们自己的状态。太多人处在这些面临挑战的时期时,就像是在梦游中一样,曲解了由他们朦胧的双眼所观察到的一切。但事实上,罔顾绝非福祉。

    一旦你意识到自己的精神,从此你便将这种觉悟铭记于心,因为一旦你体验过更深层次的真实,你便永世不忘。

 打破约束的幻象面临的挑战

     约翰·荣格将约束称为“掌控成瘾”,这个描述很贴切。放眼望去,眼光所触及之处就会看到一沓沓杂志强迫你掌控这个,掌控那个,而且承诺你若如此,你的生活质量就会如你所愿。

    如果打破这一幻象,你极有可能会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同时与现实渐行渐远。约束建立在自我对舒适、安全和保障的诉求之上,并试图让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它基本上属于一种生存机制,用来实现大多数人的欲望——尤其是金钱、性爱、权利。自我勾勒出一幅理想的生活(世界的)蓝图,然后借助约束竭力让现实与理想相吻合。

 从对你的角色和过往的认同感中抽离所面临的挑战

    当意识到你一贯给自己设定的角色已然不再适合自己,你超脱于这些角色之外而存在,那么,你会做什么?当你意识到自己不再限定在这些标签之下,例如“父亲”“母亲”“银行家”“高尔夫球手”“激进主义分子”或任何在物质世界的实相中定义的称谓,那么,你将如何过生活?

当你发觉自己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体,活在企业高管(打个比方)的身份之下,穿着相适宜的职业套装,这时你会怎么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觉醒时,你会更加融入到当下的生活角色中。

  一旦你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精神的存在体,永恒存在于天际间,你便发现你的过往如沧海一粟,消失在无垠的苍穹。若你更加明晰自己是谁,你便与往昔出现断层,对过往的认同感也慢慢散尽。

    一天,我和亨特博士交谈,让她评价一下我的背景。我透露尽管自己是在犹太传统中长大的,但我从未与犹太教有太多接触。

   “嗯,”她回答,嘴角浮现一丝笑容,至今我仍珍视之。“你也知道圣经上有句话这样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

    我点点头,她便继续说:“你必须要从那里走出来。其实,你的血统无关紧要,当经历觉醒时,我们便成为了后继之人的榜样,为他们树立什么是从形式自由过渡到本质。”

 继续生活的挑战

    过去,人们经历这种过渡阶段时,他们摒弃了物质生活,移居到当地的静修院,没有身外之物,为了认识神,余下的岁月在修道院和冥想中度过。

    然而,当今世界,随着同一时间觉醒的人史无前例地增多,静修院没有足够多的床位收容他们。就好像象征精神的柏林围墙被推倒,千万人准备好冲过去。但是,我们要养家糊口,要送孩子上大学,要赡养年迈的父母——我们的肩上有太多必须履行的责任,只不过,我们要从内心深处的某一地方重新学习该如何做到这些。

同时,过往的生活方式已不再适用。举个例子:以前物质上的激励会让你的生活充满能量,而如今它的魔力已经消失殆尽。在卡洛斯·卡斯塔尼达(CarlosCastaneda)《解离的真实》(A SeparateReality)一书中,唐望(don Juan)将“有识之人”的日常生活描述为“控制下的愚行”时提及了这一现象。这里讨论的挑战是指学会如何行走在尘世上,而不是成为尘世中受控制的奴役。

 语言匮乏的挑战

    让局势更加棘手的是,在向其他没有同样经历的人分享你的体验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词汇存储如此贫乏。以前你使用过的词语如今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因为在不同程度的觉醒中,词语的意思随之改变。

    例如,在物质世界中,爱这个词通常是指与另一个人亲密的程度。它是一种非常私人的讯息。

    在精神实相中,爱包括个人的爱,但同时也超越这个范畴。它更为广义、无所不包、无限制。在精神实相的背景下,爱如同地心引力,覆盖并吸引一切!爱是我们核心本质的天性。

 速度和噪音上面临的挑战

    你曾经有没有质疑过为什么礼拜的场所往往很安静?或者为什么你被告知要仔细聆听内心处回荡的微小呼唤声?抑或为什么有人选择独处来回归心灵?觉醒、独处和幽静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其实,于静默之中才能发现爱。不幸的是,生活处处充斥着噪音、快节奏和令人分心之事。任何地方都崇尚速度。衡量人群尤其是孩子的注意广度让这一趋势更加直观地显现出来。这一现象有个专属名称:注意力缺失症。而且,它有种方兴未艾的意味,丝毫没有止歇的迹象。每天同时应对多项任务已是司空见惯之事。现如今,手机大行其道,我们可以便捷地收发短信息,想要逃离片刻,又不会被冠以不负责任的罪名,实属困难。更为糟糕的是,许多疾病,如果不是所有的话,其最主要的罪魁祸首正是“飙升的压力”。

     正在觉醒的人渴望静处,这个诉求会越来越强烈。你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冥想、静坐、走进大自然和独处。经由静处,你才能到达通往内心神圣之爱的小径。

    说比做简单,旅程中不知做什么为好就是一个例证。我们也听说过那些外出度假减慢生活步伐的人,一旦潜返,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将不得不加快脚步应对堆积成山的繁重工作。

 圣人病的挑战

    一旦你开启精神探索之旅,习到许多精神方面的术语,你会误以为具备这些所谓的知识后,你就即刻晋升为有觉悟的大师了。也许我们不易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沉醉于自诩的优越感中,狂妄自大地叫嚣着,维护它的自我重要感。我们常常倾向于将自己所信奉的东西传达给倾听者,意图不言而喻:想要他们加入你新的信仰体系中。

这些感染上“圣人病”的人恨不得所有人与他们达成共识,承认他们的精神优越感。佯装自己无所不知的新手就会出现这种小毛病,即便他们尚未体验过觉醒将他们具备的知识转化为般若(可以简单理解为“大智慧”)。基本上,圣人病的标志就是怀有这个错误的观念——你知道某样东西的概念之后,你就真正理解它了,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理解只有通过直接体验才能获得。

  再者,因为自我痴迷于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假我(自我)很容易就伪装成鹤立鸡群的高姿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接受平庸——我们人类的本性——是觉悟的必经之路。

 在精神迂回上面临的挑战

    正如圣人病,这一挑战往往出现在觉醒的早期。它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拒绝形式,声称自己掌握了要义,其实远未达到。当一个人认为情绪的出现是不该发生的事情时,精神迂回往往就现出身影。有人认为负面情绪是非精神的,一定要避开,而没有想方设法平息它们。这就致使老生常谈的错误观念再次出现。换句话说,人们误以为自己在精神之路上走得很远,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一挑战总会让我们忆起一则故事:一名男子为了达到觉悟的境界,离开村庄,归隐到大山中冥想、净化心灵。20年弹指一挥间,他认为自己顿悟了,出于仁爱之心,他决定下山,向他人分享自己的觉悟。他悠哉地走在回乡的小径上,偶遇一名同路人,他们互相打声招呼,路人说:“我记得你。20年前你离开家乡了。你去了哪里?”

   “我一直都住在山里,”男子回答。“过去的20年我都在山里闭关冥想,如今我已经净化了心灵,终获祥和。”

   “听起来很不错。我也想达到祥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感觉很棒。其中一点是我从不生气。”

   “好厉害。你从来没生过气吗?”

   “没有,我从不生气,什么气都不生。”

   “你确定你从没生气过?”

   “该死!我说了从没生气过,不是吗?”

    如同上面这则幽默的寓言故事描述的那样,我们在精神之路上很容易深陷其中的泥潭。

    以下概括了在觉醒时会面临的常见挑战:

认知失调的挑战

打破约束的幻象面临的挑战

从你的角色和对过往的认同感中抽离所面临的挑战

继续生活的挑战

语言匮乏的挑战

速度和噪音上面临的挑战

圣人病的挑战

在精神迂回上面临的挑战 直面挑战

    以上提到的所有挑战都是你在觉醒的过程中会横在你面前的障碍,带给你无尽的恐惧。如果你意识到存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实相,它涵盖了你一贯认为仅此一个的实相,那么你若深陷未知的恐惧中实属平常。

    不过别担心。你可以用上这个锦囊,唐望曾教导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如何应对恐惧:“人一定不要成为落跑者。他必须直面恐惧,在恐惧阴影的笼罩之下,继续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一定恐惧万分,但他也必须勇往直前。这就是不二法门!”当你害怕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时,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存在于将来的灾难的幻影,恐惧就此诞生。真正在做自己害怕的事情时,你会慢慢从中得知幻想的灾难不会发生,这样在前行中,你的恐惧就会一点点减退。你会逐渐明白觉醒的过程其实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觉悟连接而成,每一个觉悟都建立在从上一个获得的智慧之上。如果你一心以最高善(the highest good)的标准追求觉醒,不让恐惧击垮你,那么恭喜你,你在慢慢进步。

    很多人经常问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应对这些挑战,他们可以从中培养出何种品质帮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成长。答案是:敬畏、自觉、谦逊、毅力、自怜、意图清晰、胆识。具体的涵义是:

敬畏:生命自身具有奥秘和无限可能性。

自觉:质疑根深蒂固的观念,因为在我们从小被灌输的知识中,有许多要么是大错特错,要么是部分正确、要么是完全失真。

谦逊:牢记人类是不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的。

毅力:当禁锢在消极思想的牢笼中时,依然保持自我,不屈不饶。

自怜:我们固有的本性,因为我们要想觉醒,过上一种有觉悟的生活,必定要历经艰难坎坷。

意图清晰:要继续觉醒。

胆识:在面对觉醒伴有的恐惧时练就的胆识。 觉醒的幸福

  虽然在觉醒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此之多,但觉醒带给你的益处和恩赐是值得你这番努力的。若要总结一下这个过程,我们认为它极大地提升了一个人的觉悟,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更为辽阔的意识状态中。这种状态具有的特点很容易辨别:

 清晰。你的认知被集中起来。你意识到自己能更加透彻地观察事物,你渐渐理解在东方,玛雅或幻象是指什么。当你学会看透这些幻象时,你会意识到其实人生具有更多的意义和目的。一旦蒙蔽了认知的曲解和误解得以消除,一条康庄大道旋即铺开在你面前,通往存在着精神实相的次元。正如爱默生(Emerson)所说:“人们只会看到他们准备看到的东西。”

 接受。你渐渐意识到越来越少的东西可以扰乱你内心的平静。即便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发生改变,但内心静如止水。你变得不易受到“对抗”“职位”和外界看法的影响,对生活中的一切采取中立性的看法。你开始将他人视为圣人,将你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视为学习的工具。

 快乐和好心情。渐渐地,你发现自己笑的次数越来越多。你意识到快乐并非来源于外在事物,相反,快乐是内心的一种天然状态。

 怜悯。当你审视这个世界,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备受煎熬。同时你发觉帮不帮他们,给他们多大的帮助,完全在你自己的选择。无论你有没有给予外在的回应,你可以敞开一颗充满阳光的心,不带有丝毫评判地在内心予以回应。

 仁爱。最透彻的觉悟是仁爱。如果你想要将他们的所讲浓缩,提炼出最本质的要义,你会发现他们传达出的这种情感正是先贤长久以来一直挂在嘴边的话。觉醒并不是难事

如果领会了前面的法则,就很容参透第4条法则。

 

法则4:我们的本质是爱,随时随地都有机会体验到我们爱的本质。

 

自我价值感和价值观——由于潜意识里害怕并后悔自己做错事情,所以你努力争取——根本无关紧要,它们只是你的心智构念,毫无意义可言。只因为你是神圣的,所以你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存在。重要性和价值是固有的,你不能也不需要通过后天获得。它们随着你的存在而存在。你终究会明白重要性和价值需要后天努力获得的观念,正如你需要获取呼吸的空气一样实属无稽之谈。此时你所关注的就是精神的成长,同时用心生活,有意义、有目的的过活。随之而来的觉悟和恩赐自然是鼓舞人心的,你的内心也会充满感激之情。

    多年来,我们帮助过很多人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认知,根据我们的切身体会由衷而发一段感悟:觉醒并不是难事。事实上,这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宿命,是我们活着的目的。我们终将觉醒。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从现在起,开始练习

    人们处于探究阶段时,常常会问是否有方法能帮助他们达到对精神实相的更高层次的觉悟。事实上,的确有几个简单又意义深远的态度和技能,你可以立刻上手。它们能帮你体验到透过灵魂审视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在这里,与你分享一个最基本的方法。这个技巧由两个部分组成:

看到爱的本质

    第一部分是一个手势,它可以完全由一个人独自进行。我们称之为看到爱的本质,其实它是一种通过仁爱的眼睛审视自己的方法。你会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神圣的存在体,经历着凡世间的一切,无论他们在物质世界中是什么样的状态,抑或你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印度传统的问候方式,合十礼蕴含这个方法的基本要义:“我向你内心固有的神鞠躬致意。我的灵魂识别、承认、尊重、感激你内在的灵魂;其实,我们是归一的——我们是来自同一片海洋的水滴。”

    想象一下你在遇见每一个人时都做出合十礼,以示对他们精神本质的尊重——无一例外,无论是你的密友,或是你的宿敌。事实上,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意识显著提升,建议你在下一周透过灵魂的眼睛——由合十礼练就的——审视每一个遇见的人,看看会发生什么。有意识地着重于他们爱的本质。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了,最好可以在日记中记录自己运用此方法时发生的事情。

用心聆听

    我们将这一技巧的第二部分称为用心聆听。作为具有多年经验的专业顾问,我们调解了无数的对话争端,尤其是夫妻之间。人们面临最大的困难无疑是彼此真正倾听。

    许多人认为自己是优秀的聆听者,但真正不枉此称号的人少之又少。阻碍有效倾听的部分原因是传达和接收到的信息有4个不同层次:

 最寻常的就是内容。一想到聆听,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内容。如果你能鹦鹉学舌似的重复出另一人所说的话,以此证明你听到了,你就会以为自己掌握了聆听的技巧。其实,在绝大多数的谈话中,内容占的比例相当小,而且,根据每个人关注点的不同,他们对内容的解读也有所差异。

 其次是语调,或者说话的方式。多数人往往忘记了之前谈话的内容,而在许久以后犹记得当初讲话的方式。如果将一场对话视为行驶中的汽车,那么语调就是驱使汽车前行的驱动力。

 接下来是倾听说话者,它与讲话的内容毫无关联。出色的倾听者在这一点上很突出。倾听说话者意味着深刻地理解和接受讲诉的人。用合十礼或看到爱的本质所带来的觉悟倾听。圣本笃(StBenedict)曾说过:“用你心灵的耳朵倾听并参与到对话中。”如果你和一位出色的倾听者谈话,你会从对话中抽离出来,感觉到自己得到了真正的关注,真正被倾听着。

 倾听的第四个层次涉及含义。它涵盖倾听的内容,以及内容背后更深的含义。这项技能提出也回答了这个问题:此人话语里重要的信息是什么?

    说话的人可能在传达出一个诉求、一种看法或一个欲望。当你在第四个层面上倾听时,你关注的是他们传递出的信息究竟意味着什么,而不仅仅是内容本身。他们直接或间接地试图让你明白什么?比如,夫妻的一方可能会说:“你根本就没在听我说的话,”但他或她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请听我说。”

  真正的沟通能手明白,如果你着重于倾听另一个人而不是他所说的内容,这样会更加有效果。如果你想拥有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那就提升你的聆听技巧吧。所有人都渴望真正被倾听、被接纳。用心聆听的最高境界是接纳、深交和归一;当一个人感觉到被倾听时,他或她就感受到了爱。

  当做一个倾听者时,我们建议你按照以下意图:我的目的是尊重你的为人,不仅倾听你说的内容,还有你所说的话蕴含的深层意义。我知道当我倾听你的观点时,贯穿着自己的觉悟,并全心全意地聆听,我会最大限度地倾听到你的内心。精神修行

    以下是你下次交谈时,怎样在做出合十礼后看到爱的本质的前提下,运用用心聆听:

 集中你的心智和觉悟,有意识地审视面前这个人的爱的本质。这样做代表你尊重面前的这个灵魂,无论这个人是谁,他或她的处境和地位,以及你们之间是何种关系。

 一直牢记你是在和另一位体验凡世间生活的圣人攀谈。记住:作为灵魂,另一个人具有妥善应对他或她处境的内在力量。

 明晰自己的意图,用心聆听,用心观察。

 给予你面前的这个人全心全意的关注、莫大的尊敬和至真至善的关心。(开着电视聊天根本属于无意义之举。)

 循着他或她的思路。在四个层面上倾听:内容、语调、说话的人、他或她的内隐含义。

 帮助另一个人对其所说的话进行扩展和深入,可以给予一点点鼓励的话语。例如“我听到你说的话了。你能否再多谈谈那件事情呢?”

 鼓励说话者在转入下一个话题之前将当前的话题说完整。他人一次性传递出越多的信息量,你就越难跟上他们的思路,也就越难合理地回应他们所说的话。

 控制住想要提出建议的冲动。记住你是在进行看到爱的本质和用心聆听的练习!

    如果你质疑如此简单的聆听技巧何以带来改变,那么我们要与你分享以下这个案例。这是关于一名毕业于圣莫妮卡大学(USM)的学生所经历的事情。七名毕业于USM的女生组成了一个女子团体,她就是其中一员。为了让研讨会顺利进行,她们前往位于约旦(Jordan)首都安曼(Amman)附近的死海,这次的研讨会是和平计划同盟会“走向正义与和解”的一部分。这项活动始于2004年,受到联合国资助,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50名职业女性组成。出于政治压力,会议不能在以色列或巴勒斯坦举行,于是这些勇气可嘉的女性前往中立国约旦,历时3天,意在探索出一些具体的举措——通过鼓励对话和促进理解的方式营造一种构筑和平的氛围。

    研讨会名为“影响变更的对话技巧”,主要包括3人为一组的对话:一名聆听者,一名发言者,我们称第三个为中立的观察者。发言者讲述有关于会议主题的一些有意义的个人见解。聆听者并不对发言者说的内容发表评论,而是要练习一种技巧,在这个例子中,指的是用心聆听,它也是这三个人要学习的技巧。中立的观察者的任务是给发言者和倾听者提供一个安全并双方可以接受的空间,随后针对他们运用这一技巧的效果做出有建设性的反馈。

    下面是一个毕业生的陈述:

 

研讨会的第二天,参与者们接踵而至。我观察到研讨会中最有影响力的两名女性出现了,一名来自以色列,一名来自巴勒斯坦,她们恰巧都是精神病医生。我被指派为她们的中立观察者。

    刚开始时,我有点害怕和来自巴勒斯坦的那位精神病医生在一起。她年纪轻轻,却很激进,有点暴躁,看似是心直口快之人。就在前一天,她站起来,言辞犀利地道出心中的愤懑,表达自己对以色列的立场,而且对当前事态的任何转机都不寄予希望。(我爸爸恰巧也是一名精神病医生。灵魂真是神奇!)

    这两名女性按要求开始练习,她们置活动流程于不顾,即刻开始辩论起来。感觉像是两个国家在抒发它们的怨愤和敌意,而不是两个女人在交谈。我好几次打断她们,建议她们尝试用心聆听的技巧,看看会发生什么。我一共打断过4次,因为她们之间的对峙节节攀升。她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是有智慧、有历练的女子,对话的过程中激情洋溢。你可以想象到她们之间的火花在肆意碰撞。

    随后,那名来自以色列的精神病医生“恢复过来”。她不再开口反驳,选择聆听。这是不同凡响的一幕。当她给巴勒斯坦的精神病医生留有余地时,双方都渐渐放松下来,变得更加平和。当她们以同为女人的身份,开始真正聆听对方时,我能够觉察到两国历史纠葛的浓雾慢慢散开。她们至诚至善的交流深深触动了旁观者的心。

    在随后的集体经验分享阶段,以色列的精神病医生告诉我们,她发觉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在私人诊所和医院做一名精神病医生,还是在大学里教学,自己从未被真正倾听过。(后来她对我说,在此之前,她在听别人说话时,总是等待着告诉他们哪里哪里错了。)我觉得她的这种洞察极好地证明了一小时的对话有能力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模式。她不畏惧与所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本身就令人惊叹不已。

    这位精神病医生说她在三人小组活动中觉察到,尽管她认为自己是个自由主义者,但这远远不够。她意识到巴勒斯坦人面临着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是她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她同样表示其实自己很受挫败,鉴于为了这个地区的和平,她能做的事情不多。这一刻对她来说意义深远,我们能亲眼目睹她意识上的转变也是一种福分。

    接着,来自巴勒斯坦的精神病医生站起来与大家分享她的经历。这一次,她异常温和。她站起来,一改原先的愤懑和藐视姿态,声泪俱下地说,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感到被倾听。她说:“这次的相遇对我来说意义非同小可。我不仅仅被倾听,也同样以接纳的心境聆听一名以色列人,并了解到她与我担忧的问题大同小异。我真的对这一切感到很不可思议。”

    这两名女子感到彼此之间有一种深入的思想碰撞,在吃午饭的时候继续交流。显然,她们没有辜负联合国的期望:希望与会者不再执迷于旧时的怨恨和敌意,而是实现一种对话机制,促进和平共处,至少这些女子之间达到这一目的。

    这次的经历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心灵。现在想起来仍恍如昨日之事,我想我会永远地记住它。一想起这次经历,内心就会坚定用心聆听具有的力量。

 

    当代作家布兰达·尤兰(BrendaUeland)曾写过一段话,贴切地描述了深入聆听他人的魔力:

 

    倾听是一个有魔力的、奇特的东西,有一股建设性的力量……当人们真心实意地聆听我们,倾注其百分百的注意力时,这个小喷泉又开始汩汩地流出泉水,并渐渐加快速度,让我们不得不感到意外万分。

 

    依我们的经验来看,布兰达所描述的很真实。做一名快乐的用心聆听者!

 

§§

需要记下并深思的句子:

如果我灵魂的本质是爱,那么……

我可以练习看到爱的本质,当我……

我可以练习用心聆听,当我……

经常重复上面的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