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1 破坏性自恋型父母

自私的父母 作者:[美] 尼娜·布朗


这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很多读者热切地给我留言。综合这些留言,我写了一封给那些自恋型父母的信,刻画了他们的孩子在成年之后的很多感受。有些话写给母亲,有些话写给父亲。看看下面这段话能不能引起你的共鸣:

“都是为了我,你确保一切都是为了我!你的所想所需才是重点。每件事必须按照你想要的来,否则就不能接受。你不曾想到,别人也是有权利的!你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并且认为自己永远正确,而我不得不赞同你,否则你就会愤怒、不满、失望。

你完全只为自己着想。你利用一切情况满足自己的需要。你对他人的需要和情绪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你最擅长操纵他人。你费尽心思让我感到羞愧、愤怒、伤心、耻辱,并且确认我就如你希望的那样。你时刻都在贬低我、指责我、批判我,在你身边我一无是处。

我想讨好你,但似乎永远也不可能。你就像龙卷风,我知道你会爆发,所以我做好准备迎接一切。然而无论我怎么准备都是徒劳,你离开之后,我满心委屈地收拾残局,而你依旧我行我素,全然不知或者不关心你对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我多希望得到一些信号,表明你喜欢我、爱我,但是和你在一起的这些年,我从来也没有感受到。这种缺失对我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我成长的过程中,你从来没有理解过我的感受,当我试图让你理解的时候,你要么忽略、轻视我的感觉,要么勃然大怒,说我不懂得感恩,说我这是教训你,对你不尊重。

现在我是一个成年人了,我依然渴望你的爱。我知道你不会改变,但这并不会影响我渴望一个更令人满足的、有爱的亲子关系。”

这些读者大多都意识到,童年的经历对他们成人后的生活有着持续的伤害和负面影响,他们希望做些什么来减弱或者消除这些影响。《自私的父母》第一版中描述了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的许多行为态度,这种行为态度造成了孩子痛苦的经历。这一系列行为态度被描述为破坏性自恋模式(Destructive Narcissistic Pattern,简称DNP)。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明显意识到父母给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些影响仍然侵蚀着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我在描述这些问题的同时,也会提出指导和建议来帮助成年子女应对这些负面影响,进而建立和稳固他们的成人自我,以免受进一步的伤害和情绪上的腐蚀。在第二版中,我增加了新的材料并提供了一些新的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帮助你们:

+ 管理和包容你在与自恋型父母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

+ 防止自我贬低的想法以及改变自我贬低的心态;

+ 运用具体的行为来缓解困境,比如节日聚会、惹人愤怒的事件,甚至包括你父母和你孩子的互动;

+ 认识到破坏性自恋型养育模式对你产生的持续、负面的影响,以及学会如何克服或者减轻这些影响;

+ 正确处理任何人,包括你父母的指责、批评或者让人没面子的意见;

+ 建立有意义、让人感到满足的自我、生活和人际关系;

+ 修正那些仍在影响你行为和情绪的陈旧而负面的养育信息;

+ 克服你父母对你造成的一些深刻伤害;

+ 认识到你自己还未建立的自恋情结,采取一些行动来促进健康、成熟自恋的发展。

阅读和练习的同时,可能会有一些不愉快的回忆被唤起,你一直以来压抑的问题和忧虑会重新浮出水面,你会意识到有些事没有完结。尽管你可能不愿意重拾那些想法,体会那种情绪,但是这样做对于理解你的经历,开始蜕变是必需的一步。改变是困难的,这本书提供了具体的行动和指导,来减轻甚至消除破坏性自恋型父母造成的负面影响。你不用一直承受痛苦,甚至感到沮丧,你总会找到办法帮助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了解这些办法和策略,从而改善:

+ 与父母互动时被激起的负面回忆;

+ 对自己的看法和基本心态;

+ 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

+ 处理困难事件和情况的能力。

我希望你运用书中的量表和练习来提高意识,加深理解,采纳书中给出的最符合你个性的建议。

自恋的定义

自恋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自恋可以被定义为成年人的自爱、自尊以及对核心自我的感受。自恋的一头是一种健康成熟的自恋(Kohut,1977);另一头是一种极其不成熟、不现实且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态的自恋。两极的中间是尚未完全发展的自恋,其中某些方面正向健康的自恋进步,另一些方面则属于不成熟自恋的范畴,剩下的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认为,通常在婴儿和儿童身上表现出的行为态度,一旦出现在成人身上,就说明这是不成熟、未发展的自恋。比如,不断地炫耀自己、期望他人心甘情愿地立即满足自己的要求以及冒不必要的风险伤害自己。

自恋的定义不是评价性的、不是判断好坏,它仅仅描述了一系列态度和行为,揭示了一个人如何评价自己,一个人感受到与他人的分离程度以及如何感知和评价他人。本书的重点是描述这些有揭示意义的行为和态度,逐渐理解它们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这些行为态度的发展是如何缺失的,如何促进它们的成长。缺失可能是无意识的,当事人并未察觉。而这一点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为他人带来难题,因为一个有着不成熟、未发展自恋的人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态度非常幼稚;对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他们会漠然处之。

本书提供的信息和策略将对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以及他人的互动交往提供重要的帮助。但是没有一本书可以代替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可以指导你的个人发展;他们的工作会使你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发生深刻的改变,我鼓励你寻求专业的服务和指导。这本书不能取代专业的帮助,但是可作为一个很好的开始、可作为你心灵旅途中的盟友,让你慢慢走出自恋型父母的阴影。

自恋型父母的特征

如果一个人几乎在所有情况和场合下,都持续、极端地关注自我,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恋(自我陶醉)。自恋者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甚至所有情况下都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即使有些行为看上去是在为别人着想。这本书展示了这种持续的、极端的自我中心,就是我们所说的破坏性自恋模式(Brown 1998,2001,2006)。

以下是关于破坏性自恋型模式的行为态度的描述。通读这些描述,然后填写下面的评价量表。

夸大自我:这种人倾向于把自己看作超人,对自己的成就、表现、财富等有着不合理的期望。他们觉得自己每次都得赢,自认为知道什么才是对别人最好的。

特权感:这种人认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延伸,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人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没说出口的需要。不把他人看作独特的、与自己不同的个体。他们期望、要求别人偏向自己,觉得自己的需要优先于别人的需要。

缺乏同理心:他们说话刻薄,让人没面子,无视自己批评、贬低的话语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却期望自己被理解。出现差错和不可改变的情况时总是责怪别人。

自我延伸:自恋的人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是分离的,希望别人与己方便,却又不肯回报人情。他们发号施令,指望他人唯命是从。他们期望每个人都可以与自己心灵感应,不用说别人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总是探听别人的私事,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不尊重别人的私人财产和底线。

贫瘠的自我:贫瘠的自我表现为经常抱怨自己如何被剥削、被忽视、被轻视,即使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他们会自我贬低,但是一旦得到认同,他们就会感到愤怒、受伤。他们贬低自己,其实是想让别人不同意,进而表扬自己。

寻求关注:因为自恋的人总是或经常表现出寻求注意的行为态度,所以很容易被人注意。他们不仅说话大声,而且一说起来就停不下来;他们进出都吵吵嚷嚷,打扮很扎眼,动作也很夸张。

寻求仰慕:寻求仰慕是为了得到公开的认同和赞许,自恋的人把这看作是一种信号,意味着自我价值、优越感等。他们吹嘘自己的成就,抬高自己来获得夸奖和认同。他们积极回应别人的奉承,却看不出有些恭维其实言不由衷。

情绪贫乏:这种人表现和体验到的情绪不多,一般只有愤怒和恐惧。尽管他们知道描述情绪的词汇,但这些词汇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意义。

嫉妒:这种人言语之中透露出对他人成功、成就、财富或机会的憎恨,说白了就是嫉妒,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配得上这些成就。嫉妒的感受会引发贫瘠的自我。

蔑视:蔑视是优越感的一部分,觉得别人不配、不值得、没有价值。他们会说一些负面的、贬低人的话,比如穷人不配得到帮助。

自大:这种态度指的是感觉自己比别人高出许多,往往以高人一等的傲慢口气讲话,如果对方觉得被鄙视,他一点儿也没有负罪感,言谈中经常提及自己的优越性。

内心空虚:内心空虚的人认为与别人交往是为了图自己方便,与人多是泛泛之交,无法有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很难建立和维系有意义、令人满足和经得住考验的人际关系。这种人独处时非常焦虑,似乎非常渴望社交。

亲职化(ReverseParenting):认为孩子要对父母的幸福感负责,而不是反过来的正常情况。如下的话语表明了亲职化现象:“如果你爱我,你就会……”“你……的时候,我就会爱你……”“难道你不希望我爱你吗?”“你……的时候我很高兴。”“我不喜欢你让我失望。” “你就不能照我说的做吗?”

沉浸在孩子的荣誉里:家长要求孩子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做出自己希望的行为,比如,希望孩子在运动或学业方面出类拔萃或者有其他才能。孩子必须成功,否则家长就觉得不满意。而他们对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却漠不关心,甚至完全忽视。

不能容忍子女的价值观、需求等:他们不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认为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能容忍任何批评或反对意见,好像自己在别人眼中永远是完美的。一旦孩子觉得父母不是完人,也会犯错误,父母就会责备孩子。

利用他人:这种行为态度其实反映了不能把他人看作一个单独、与众不同、有价值的个体。把他人视作为自己谋福利的垫脚石和利用的对象,比如爱占别人便宜、操纵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要不劳而获。

用以上定义和以下量表来测测你的父母吧。

评分的过程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父母只有其中的部分特征,他们在某些特征上表现并不明显。但是如果你的父/母亲的得分超过49,就说明你认为他/她表现出了多个自恋型的特征。这一章的后半段描述了自恋型父母的多种类型,你父/母亲可能符合其中的一种。这里需要指出,这种分类、描述不是绝对的、诊断性的,只是为了方便讨论。

亲职化关系中的子女

亲职化关系中的自恋型父母符合量表中的许多特征,除此之外,他们期望或潜意识里期望孩子应该对自己的幸福负责,而不是反过来的那样。这种父母的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有如下经历:

+ 作为父母的延伸而存在;

+ 处在家长的控制之中,成年后依然如此;

+ 任何时候都必须优先满足父母的期望,即使他们作为成年人有着自己的需求和自我期望;

+ 理应体察家长的需求和愿望并且努力满足他们;

+ 任何时候都应该关注父母,并仰慕他们;

+ 被期望牺牲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来照顾父母;

+ 理应理解父母的感受,但是不指望、也从来没感受过父母对自己的理解;

+ 绝不能犯错或者判断失误,因为这会对父母影响不好;

+ 如果父母需要,应该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满足父母;

+ 不应该有任何独立、自主的行为。

自恋型父母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受到父母自恋行为态度的影响。父母不允许孩子成长为与自己分离的、独立的个体。孩子成年之后,很可能会发现这些行为态度对自己长大成人后的生活有负面影响。

为了判断以上描述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请阅读下面的想法、感受和态度,评判你自己的各项得分。

亲职化最持久、最恼人的影响之一就是子女情绪过于敏感。情绪敏感是指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一般是负面情绪),把这种情绪内化到自己心中,并且沉浸在这种情绪中难以自拔。你的心理边界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发展成熟、不够强壮,不能分辨和选择别人的哪些情绪你可以接受、哪些情绪你应该保持距离。以下情况是否经常发生?

 

+ 时刻关注别人,琢磨他们的感受;

+ 别人感到痛苦时,你也会觉得不舒服;

+ 觉得大部分时候你需要获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同;

+ 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人的幸福负责任,即使别人是有能力照顾自己的成年人;

+ 时刻警觉他人是否表现出痛苦、不舒服的迹象;

+ 经常觉得紧张、焦虑、反胃,而且这些情绪很难平复;

+ 一旦有信号表示冲突即将发生,就觉得非常害怕,尽管冲突跟自己无关;

+ 只有周围的人都感觉乐观、幸福时,自己才能快乐。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这些陈述、想法、感受是在说你,你的情绪也许过于敏感。敏感的情绪容易引起投射性认同,意思是你捕捉、吸收别人的情绪,并且陷于这种情绪中不知所措、不能自拔。你没办法保持一个强壮的、有弹性的心理边界。强壮、有弹性的心理边界会保护你,让你与别人感同身受的同时不会迷失自己,从而随时释放别人的负面情绪,不让它们在你身上持续起作用。

为了了解你的情绪敏感的程度,请完成下面的量表。

1草率、不正确

有些人很善于说服别人,劝别人做出日后后悔不已的事。这些人往往善于表达情绪,如果你的心理边界不够坚固或者急于想要讨好他人,你就会落入他们的情绪“陷阱”,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做事,即使你觉得非常不情愿。如果你经历过亲职化,那么你的父母恐怕经常劝你做你不想做的事。这些事不见得一定就是错的或者草率的,但是从那时起就建立起了一种模式,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你的行事风格。

2尴尬的处境

你是不是经常觉得自己的处境十分尴尬,而且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陷入窘境的?你可能对情绪太过敏感,以至于别人会利用这一点把你拖进他们的情绪漩涡中,替他们承受负面情绪的困扰,而他们自己则能从中解脱出来。亲职化,意味着父母把孩子叫到身边让自己开心或者告诉孩子:“你说的话、做的事让我觉得如何……” 这样就使孩子认为,自己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对别人的情绪异常敏感,而且会陷入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不堪重负。这些人经常花很多时间照顾别人的情绪,想方设法让别人感觉良好。孩子可能经常对别人敞开胸怀以便接受他们的情绪,尤其是父母的情绪。

3取悦他人

很多时候,你会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来取悦非常在乎的某个人,但你所做的事也并没有违背你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或者原则。比如昏昏欲睡的时候答应和孩子一起玩或者当朋友需要的时候出手相助。然而,当你迫切地、持续地取悦他人的时候,你可能已经被操控或利用了,这其实就是你的行事受到亲职化模式的影响,在这种亲子模式中,孩子需要牺牲自己来取悦父母。

4背叛感和羞耻感

当信任的人背叛你的时候,你会觉得被拒绝、被遗弃,这种感觉很糟糕。有些在亲职化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人会觉得被背叛是自己的错,自己不够好才会被背叛;或者自己不够聪明,没早料到别人的背叛。这些人选择自责而不是责怪背叛的人。这是低自信、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的表现,可能来源于童年经历,即儿时的自己老是“做不好”,永远也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

5不被重视和尊重

当你看重和尊重的人没有同样地看重和尊重你时,这种感受和被背叛一样。常见的感受包括,认为自己不够好的羞愧感,没有立刻察觉别人不重视、不尊重自己的羞耻感,对不公平的愤怒感。你目前可能还在努力取得自恋父母的认同和喜爱,就算你的感受不被他/她重视和尊重,你也没有察觉,所以你很难立刻发现别人忽视、不尊重你。

6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强烈的情绪

交往中越来越强烈的情绪是投射性认同的表现,意思是你捕捉到了别人的一些感受,并把它叠加到自己现有的情绪上,这样你的情绪就更加激烈了,然后你会在这种激烈的情绪下行事。而且,你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久久无法释怀。你会问自己为什么如此激动。因为你的心理边界不够坚固,所以无法阻止投射性认同的发生。

7自我中心和自私的指责

你也许不是真的自私、自我中心,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如何看待这些指责。一旦别人说你自私或自我中心,你会立刻感觉愧疚、耻辱,进而无法判断这种指责是不是正确的。后果就是,要么马上改变行为,希望别人觉得你不那么自私、自我中心;要么愤怒,对指责你的人大发雷霆。这样的反应正是指责你的人希望看到的,这样他/她就可以进一步操控你或者觉得自己比你优越。这种情况就和你小时候跟父母相处,处处迁就父母的情况一样。

8欺凌

欺凌可能是身体上的、情绪上的或是心理上的。被欺凌的人可能觉得无助、弱小,不能阻止欺凌。被欺凌的表现有很多种,比如对别人过分的要求来者不拒,觉得自己不如那些欺负自己的人,没有任何原因的妥协等。早期的经历决定了你会把被欺凌看作是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注意。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把当前的情况看作是小时候的情况,而且意识不到自己下意识的连接。身体上的欺凌非常明显,而且有办法避免,比如逃跑。相较之下,对抗情绪和心理上的欺凌更为困难和复杂。一般来说,如何应对欺凌,与原生家庭的经历有关。违背自己的心意做事,只是为了取悦别人,你儿时亲职化的经历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你与父母的交往也是这样。你取悦别人的愿望胜过了你想要做自己的愿望,或者你觉得无力、害怕被遗弃。不管是哪一种,这种模式依然在影响你现在的人际交往。

9伤心

这一部分谈论的不仅是伤心,可以是其他任何情绪。因为重点不是情绪,而是你心理边界的强度。当你与别人感同身受的时候,当你和别人在激烈的情绪里互动的时候,如果你不能自如抽身,那你体验到的将不仅仅是自己的情绪,还有别人的情绪。无论是什么,你都内化到自己心中。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发展出健康、坚固的心理边界,但是亲职化的经历却破坏了这种发展。

10保持和谐的需要

当你情绪敏感的时候(当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特别是和你关心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尽量保持气氛和谐融洽,因为别人不开心会让你不开心,而这并不是你想要的。你努力让气氛变得融洽,目的是不让自己难受。你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可能也担当了同样的职责,原因也是一样:你不想感受到冲突带来的那种不舒服、痛苦的感觉。作为一个成人,你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照顾周围的人,防止冲突发生。

你的父母是否有破坏性自恋模式?

在我们进一步探讨之前,先来做一个练习,来帮助你更好地描述你的父母。

练习11:描述你的父母

材料:几张纸,一支笔

程序:

1静静地坐着,仔细回想你的父母。尽量包容和管理在此过程中激起的任何情绪。

2 快速写下10个形容词,形容你觉得有破坏性自恋模式的父/母,不要检查、修改。

3 现在,写下你想到这位父/母时的感受。

4 写一小段总结,描述你的父/母,可以用刚才写下的形容词和感受。

5 给你的总结起个标题。

6 把这个总结收好,在你读书的过程中随时拿出来对照,看你的感受是不是有所变化,每读完一章就返回去读一读你的总结。

破坏性自恋养育模式的行为态度有很多,你的父母可能在一些指标上表现明显,而在另一些指标上表现不明显,这可能会让你觉得迷惑。所以,为了方便讨论,我把自恋型父母分为了四类:贪心的父母、爱发脾气的父母、诡计多端的父母、爱表现的父母。

贪心的父母

贪心的自恋型父母在外人看来可能非常有爱心、替他人着想。他们非常细心,注意体察别人的每个需求,而且急于要求别人认可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这种被认可的需求,是非常明显的自恋特征。这种父母希望自己抚育子女的每一个行为都受到子女和他人的关注、表扬及认可。他们对子女的照顾不是无私的,而是希望子女支付给他们情绪上的“酬劳”。如果子女对父母的关心表现出抗拒,比如幼儿刚刚萌发的独立意识,父母就会不高兴并试图控制子女或者出现过度保护的行为。这样的父母试图让别人知道自己多么地努力,多么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做出了多少牺牲,好像生怕有人低估或忘记他们的贡献。

他们的行为态度表现包括:

+ 喜欢粘着别人;

+ 过分关心;

+ 过分保护;

+ 拿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大做文章;

+ 经常抱怨;

+ 独处时会出现焦虑情绪;

+ 希望知道你的每一个想法、感受等;

+ 很容易感觉受到伤害;

+ 一旦有人得罪了自己,比如对自己的轻蔑或者批评,就会耿耿于怀;

+ 从来不体会别人的感受,但是看上去非常有同情心;

+ 用很温柔的方式阻止你体验自己的情绪。

 

爱发脾气的父母

爱发脾气的自恋型父母对别人要求非常高,希望他人立刻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不出差错,不管是明确表达的需要,还是没有说出口的需要。别人就应该“做该做的事”,而且总是“做得好”,但是从来不解释什么是“该做的事”以及“好”的标准是什么。他们不能容忍别人做事的标准和自己不一致。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子女持续地受到父母的批评或者负面评价。这样的父母也非常敏感,能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对自己的反对、批评和指责,不管别人是不是这个意思。结果是,别人在他们面前会特别紧张,说话做事小心翼翼,尽量“做对”“做好”或者干脆远离这个人,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情绪上。

他们的行为态度表现包括:

+ 挑剔、爱批评人;

+ 永远不能完全满意;

+ 吹毛求疵,所有事必须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达到他们的标准;

+ 要求完美;

+ 对批评特别敏感;

+ 自己不舒服时会责怪你,你不舒服时也会责怪你;

+ 当着别人的面或背地里说人坏话;

+ 很容易被得罪;

+ 唠唠叨叨。

 

诡计多端的父母

诡计多端的自恋型父母时刻把自己摆在人生赢家的位置上,凡事不甘人后,总要比别人优越,确保他人明白你比他们强在哪儿。这种特质体现在他们人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养育子女。这样的父母会通过撒谎、作弊、扭曲事实、误导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人是自己操纵和利用的对象,包括自己的子女。他们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和需要,从而利用这些来摆布他人。这些人的子女成年后会对人保持警惕,总是怀疑他人的动机和目的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受人摆布,做违背自己心意的事。

他们的行为态度表现包括:

+ 爱摆布别人;

+ 为了赢不惜一切代价;

+ 撒谎、作弊、误导他人、扭曲事实;

+ 强迫、诱惑他人;

+ 讨好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利用他人;

+ 看不起别人,觉得别人不如自己;

+ 报复心强;

+ 认为自己想让别人做什么,别人就应该做什么;

+ 总是在寻找机会、捷径。

爱表现的父母

   爱表现的自恋型父母可以被描述为“总是在表演”“好像别人都是自己的观众”“有戏剧色彩”等。在他们的世界里,其他人都是配角,必须衬托、支持他们的自我认识。这类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孩子的存在是为了让自己在更多的领域和场合被关注和膜拜、有更多的机会超过别人等。孩子不能够失败,把孩子的成功看作自己的功劳。这种父母的孩子往往谨慎、小心翼翼,时刻寻求关注和仰慕,一切行动都要追求结果。

   他们的行为态度表现包括:

+ 爱卖弄、戏剧性;

+ 停不下来、不安分,无论是人际交往、工作项目还是想法;

+ 有时候行为疯狂、说话快、走路快,期望别人也跟上自己的节奏;

+ 经常吹牛;

+ 憎恨抢了自己风头的人;

+ 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身体不适;

+ 总是自我推销;

+ 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才华,让人反感,忽视或者意识不到别人的心理边界;

+ 认为自己说了算。

 

顺从和反抗:子女对自恋型父母的两种典型反应

如果父母在亲子互动中表现出破坏性自恋模式,孩子一般有两种反应:顺从或者反抗。顺从的孩子越来越努力地取悦自己的父母。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成年,一旦觉得别人不高兴他们就非常焦虑,进而花大量的功夫让别人满意。顺从模式还包括焦虑地搜索着他人举手投足间传递出的忧伤、欲望或者需求的信号;不能接受不完美;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

反抗的孩子不会试图取悦父母,因为他们知道那根本不可能。他们表现得好像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不考虑别人的需求,与别人保持距离,保持自我认定的立场。持这种立场的人很难信任别人,他们会故意避免建立有意义、令人满足的人际关系。

现在我们来看看各个自恋类型的父母如何影响自己的子女,主要分析一下子女应对的两种方式:顺从和反抗。

对于贪心的父母

顺从的反应:顺从的孩子会对父母的需要非常敏感。他们会时刻关注周围的人,寻找别人表达出的痛苦的信号、尚未满足的需求等。孩子老想揣测别人的心思,争取表现好,即使没有人对他/她提出这样的要求。他们对于不同意见以及其他形式的冲突感到害怕和焦虑。多数时候,他们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如果别人失望,他们会觉得羞愧和耻辱,从而为了取悦别人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贪心父母的孩子很容易被煽动、诱骗,而且陷入别人情绪的漩涡不能自拔。

反抗的反应:贪心父母的行为会导致反抗的孩子与别人保持距离、不与别人产生情感上的联结。这些子女非常不敏感,无视他人的感受。他们会公开反对某人,但是又不直面冲突。如果有人试图引诱或强迫他/她做某事,他/她就会心怀怨恨。

对于爱发脾气的父母

顺从的反应:顺从的孩子会很努力地讨好自己的父母,而且很害怕冲突。这种情况下的孩子有完美主义倾向,但是一旦取得成功或者获得赞美时,又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如果有一丁点儿批评和指责的意思,就会畏畏缩缩。这种孩子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他们努力揣测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并努力达成。

反抗的反应:反抗的孩子表现得肆无忌惮、目中无人,有非常强的攻击性,如果觉得有人批评自己,就会立刻替自己辩解。他们有时会通过进攻别人来保护自己。他们完全不在乎怎么取悦别人,不认可也不接受他人的支持。

对于诡计多端的父母

顺从的反应:顺从的孩子可能有一个自我的假象,他们对别人过于谄媚和讨好,但是同时也很狡猾,不说真话。他们容易被引诱和控制,害怕被拒绝,容易焦虑,对未来会发生什么没有把握。

反抗的反应:反抗的孩子非常提防他人,认为别人的动机不纯。他们可能很难接近,因为他们害怕别人引诱、陷害自己。他们痛恨利用自己的人,甚至只是因为觉得别人将要利用自己就心生怨恨,时刻做好准备对付别人的阴谋。

对于爱表现的父母

顺从的反应:顺从的孩子非常温顺、不出风头、经常自嘲。他们总是紧张兮兮,猜测会发生突然事件,总是想着最坏的情况,并惊惧不已,不能保护自己的心理边界。

反抗的反应:反抗的孩子总是做出冒险的行为,有时会对自己非常危险。他们把奉承看作一种工具,有时即使心里充满了反感和轻蔑,看上去也很配合。他们对别人的想法、创意都非常抵触,但是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到现在,你可能已经心里有数,你的父母有没有破坏性自恋养育模式的行为态度,也大概清楚自己应对的方式是顺从还是反抗。不同类型的划分之间可能有所重叠,但是这里提供的类型只是为了方便讨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调整。

这本书剩下的内容会帮助你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你理解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教你一些与自恋型父母交往的具体策略,告诉你如何消除或减轻父母的行为态度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你可能会受益的方面包括:

+ 学到一些接受、管理负面情绪的方法;

+ 更实际地看待你和父母的关系,放弃“父母是会改变的”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

+ 了解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如何说话、做事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 培养自己共情的能力、创造力以及其他健康的成熟自恋的特质;

+ 减少你的错误信念,削弱不成熟的自恋情结;

+ 克服你父母自恋的行为态度对你造成的持续的负面影响;

+ 学会一些方法、策略来处理跟你父母交往时的尴尬状况;

+ 获得自由,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