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2)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作者:陈丹青 等


在这个巨大的肌体内部,我却知道还有一个没有被完整表达的世界。于阿福而言,世界是1970年代末降生于斯的贵州煤矿,是随“三线建设”而来的大批矿工和他们的家属,是因为辍学离家出走而永不知所踪的矿山少年,是小镇深夜死于他杀的小卖部老板娘,是终年在煤矿井下匍匐的同班同学,是楼上每个周末为邻居做大碴子粥的东北老乡,是初中毕业后便走上不同命运轨迹的同桌,是把青春岁月永远埋葬在深山老林里的老黄一家……

如果我不说,你就不知道这些事情。如同我亦不一定知道更多的角落,和那些无力的挣扎。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上,同一个时代里,却对彼此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与你看似相连,其实是彼此隔绝的。

“文化”之所以超越世俗,在于它包含了了解“月之暗面”的能力。文学或曰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这时代复调式的激荡乐章,能够诱惑着探索者一遍又一遍地探寻着它的本质所在。作家写不出好作品,导演拍不出好电影,责怪审查制度听起来怎么都像是找借口。这个时代的魔幻程度早已成为文学影视不能承受之重。我们不缺少时代的景观,却缺少反思与超越进而转化的能力。

关于“世界”和时代,早已有不少著名的阐释与追问。林则徐在洋枪洋炮的进逼之下被迫“睁眼看世界”;茨威格为追缅一战前尚未被摧毁的欧洲文明而写下“昨日的世界”;赫胥黎则为人类预测出似乎已近在眼前的“美丽新世界”;中国古人知“天地”而未必知“世界”,当感叹人生多艰、生活无奈之时,也难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所幸在当下, 已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时代进行审视与反思,并屡屡发出“警世通言”。就像本书中,野夫说“伟大的作家无法不书写黑暗”,陈丹青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国人还没醒来”,苏童怀疑“我们仍然在人性的黑洞里探索”。言虽逆耳却铮铮。

本书所精选的,是凤凰网文化频道《年代访》栏目的名家访谈。“这时代”毋宁说是“我时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为参照。与他们对话的记者、编辑,也都是“80后”和“90后”,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许可以一窥时代的真实样貌。

文学、文艺或许无用。我愿意把时代与文艺比作钢筋与花朵的关系,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记录时代、思索时代,进而生出些“想与这个世界谈谈”的心思,便是我们的幸运。

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从事这样的行业,出这样的书,也是命该如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