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言:在生活中,有时我是一个旁观者(6)

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 作者:傅小平


傅小平:有一位女士一字不落地读完了你最初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这部小说,她表示很不喜欢。在交流中,她发现她身边读过这部书的女性也有同样的阅读心态。是因为你的小说偏离了她们心中原有的期待吗?我想她们之所以不喜欢,一方面可能和姑姑这个人物形象传达出的特殊经验有关,另一方面,我想可能源于这本书的总体构架。通常,在男权社会里,我们说男人总是渴望生个男孩来传宗接代,而小说中蝌蚪和两个女人的关系却很有意思,都是女人主动要求生个男孩,反而蝌蚪出于自己的私心反对要孩子。似乎女人也想着,只有生出了男孩,才能真正确立起自己的地位,或者说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我想正是这一点触动了现代社会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女性的敏感神经。另外就是代孕,尽管它反映了当下社会现实,却是女性丧失主体性的表现。你以为呢?

莫言:写完小说之后,我以为这是一部女性读者可能会喜欢的书。因为小说关注的是女性的命运,受计划生育政策变迁冲击最大、伤害最大的也是女性。不过,要让女性读者喜欢,一般需要小说里有她们喜欢的人物,能让她们读到自己的白日梦,或是读到与自己经历类似的情感经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当下的都市青年其生育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部分人甚至婚后都不打算要孩子。所以,在这部小说里,现代都市里的女性读不到自己,也读不到未来,只能读到她们的历史,她们父亲和母亲或先辈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些经验离她们都很遥远。这么说,她们不喜欢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她们可以不喜欢这本书,不喜欢姑姑她们的想法,但不喜欢并不代表这本书对她们没有产生影响,要是读了这本书能对她们的灵魂造成一种轻微的震颤,一种冲击力,哪怕是惊恐也好,就起到作用了。

傅小平: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的是过去,让我读着不时有要飞起来的感觉;当你的笔触涉及当下生活时,却把我重重地摔到了地上。可以说把代孕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如此艺术地写入小说,是你独到的发挥,但我感觉不到你对当下社会精神特质的整体性理解,我所能看到的是你在小说中对我们惯常能看到的,很能代表当下时代特征的符号所做的展示。同样,如果说,跟你以前的小说一样,你对过往年代政治流行语篡改或许很成功,对当下流行语的借用则显得有点牵强。

相比之下,我觉得你的探索倒是触摸到了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那就是孤独。在这样一部着重于“说”的小说里,前半部如蛙鸣般众声喧哗,后半部则基本上可以说是叙述人蝌蚪一个人的独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变得特别困难。相比前半部那么多的正面交锋,后半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小心翼翼的,多是相互戒备和提防。在这个意义上讲,即使抛开艺术的创新不说,我觉得后面再补充一个话剧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话剧的介入能在小说中起到一种平衡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