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娜姑之妙(1)

边陲明珠 作者:鹏鸣


今天,屹立在乌蒙山主峰大海梁子东北麓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县境内,出现了一个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村镇——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它以独有的历史文化让无数探幽访韵者折服。

娜姑,彝语之意为“黑色的土地”;汉语,不言自明是“婀娜多姿的姑娘”之意。“黑色的土地”当属肥沃,肥沃则富饶。“婀娜多姿的姑娘”当属美丽,彝语、汉语叠加,就是美丽富饶的地方。

我们走在娜姑镇上,就仿佛走在历史的长卷之中。

许尚鸿副秘书长告诉我们:

人们今天称娜姑为古镇,其实200多年前云南巡抚张允随在他的奏章中,就称娜姑为古镇了。

娜姑镇于1995年经省政府评定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该镇所属白雾村经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今天,娜姑镇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游览,探幽寻古。

一个仅200多平方公里的边陲小镇,为什么会获如此大的殊荣,它的魅力何在呢?

我们了解到:

——娜姑,作为出滇入川和通往矿山的大通道,清代在会泽冶铜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会泽铜商文化的一个重要板块。

康乾盛世,国力强大,商品流通日趋活跃,对铜币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时间,银贱铜贵,造钱的铜成了国家的管制产品,备受清廷高层的关注。有着丰富高品位铜矿资源,有着悠久采铜冶铜历史的东川府,自然就成了开发的热土,被定为京铜产办基地。

开采冶炼后的铜产品或直接送往京师铸币或铸成铜币后送往京师。就这样,东川府的铜产直接撑起了封建王朝财政的半壁江山。

为了保证京铜开采的规模、质量和控制成本,朝廷对额办京铜非常重视,派遣重臣能臣负责,管理非常严格。

那时,把铜运往京师供宝源、宝泉两个铸钱局铸币的运输过程称为“京运”。

富商大贾、武将文官、矿工匠人、贩夫走卒,从外省他乡云集娜姑,演唱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东川京运大戏,娜姑也堂堂正正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对铜的生产组织,清政府是既爱又怕,爱的是朝廷铜需巨大,怕的是巨额投资和崇山峻岭中组织生产京运,十分艰难。为此,清政府实行了“放本收铜”制度,即官定铜价,预放铜本,督民采冶,产铜由官府编制收购折合所放铜本。“放本收铜”,犹如现代银行借贷资本来源,有了资本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购买原材料,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极大地刺激了铜产业的发展,是以后近两百年间云南铜产,特别是东川府铜产持续增加,矿产越开越大的根本动力。

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银圆和纸币代替了在中国流通了几千年的铜币。

同年十一月六日京运停止,这场持续了185年的京运大戏终于拉下了帷幕。“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铜钱的废止,使大量铸钱用的铜重新回到了制造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及其他用途上。铜业衰落了,往昔热闹非凡的娜姑镇人去楼空,渐渐萧条下来。

京运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虽不能同我国修筑万里长城相比,但也可称得上中国历史长河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按照朝廷的规定和当时的交通状况,要运往北京交“宝源”、“宝泉”两个铸钱局的东川铜,大部分必须用人背马驮的方式运到娜姑集中,然后再交由马帮押运出省。

因此,娜姑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京运第一站”。乾隆年间,由于官办京铜规模的不断扩大,会泽境内的主要驿道和站点上当官的、做生意的、打工的、跑腿的,人喊马嘶,你来我往,热闹非凡,人气大旺,人流、物流、信息流,川流不息。

气候宜人的娜姑迎来了不少当差的官吏和想发铜财的商人,在这里造房建屋。几十年工夫,娜姑从一个偏僻山村繁荣昌盛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