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实施“866”工程的成效(6)

边陲明珠 作者:鹏鸣


“往后过日子不愁了!”

我们的车正行驶在通往宣威市羊场镇普瓦村的路上,被几头牛挡在了半道。不一会,赶牛的人出现了。

他叫刘大白,今年45岁,全家4口人,妻子常年有病,女儿在外读书,儿子弱智无生存能力。“866”工程实施后,迫切需要找到一个产业来支撑这个家,于是去年他投资3600元赊了4头母牛来养,到现在加上小牛已有10头,他估价在18000一20000元,预计再过一年可以达到16头,价值40000多元。

靠着养牛,再加上“866”工程的扶助,他家建了安居房、沼气池、卫生厩,还种了4亩核桃,谈起往后的日子,他笑着说:“今后不愁了!”

实施“866”工程以后,像刘大白这样努力寻找特色产业来支持经济、以持续脱贫致富的例子,遍及全市各县、市(县)、区。例如:

宣威市乐丰乡建文村的单庆鹏,在“866”工程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一口气建了卫生厩7间,达120平方米,是过去的3倍多。

工作队不仅指导他养新推广的良种猪,而且请专家来传授熟改生喂等新的养猪技术,使他的生猪养殖从2006年的6头,扩大到2007年的l0头,今年更翻一番达到20头,人均养猪纯收入可望超过3000元,养猪一项收入占到他家庭总收入的75%。

他计划到2010年发展到养殖肉猪100头,母猪5头。看看卫生厩里那些或抢食、或酣睡、或悠闲地走走停停的大肥猪,我们仿佛觉得它们就像一个个硕大的储钱罐,里面正装着一捆捆钞票哩。

富源县委常委、县党办主任冯建新带领我们看了几处“866”工程点。他告诉我们:

——在富源后所镇嘉河流域的卡泥、小冲两个村,“866”工程引导他们在抓好包谷、水稻、洋芋、荞子等传统农业,保证高产稳定、粮食安全的同时,依托科技,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已种植核桃4000亩,栽桑3000亩,实现了人均一亩经济林。

此外,发展养殖户1039户,占总产数的38%,户均养猪5.6头,还养牛、羊、鸡若干。“866”工程实施以来,他们已开展科技培训15期,大大提高了种植、养殖的技术水平。

更值得称道的是会泽县五星乡的大坪子村,他们采用“送母分仔”的模式扶持贫困户,即送养殖户一头母猪,下仔后要无偿分送两头仔猪给贫困农户,带动贫困户脱贫。陈国宝书记介绍说:

“他们如今已投资555.9万元建起了占地42亩的高标准的‘畜牧养殖科技示范园’。

我们一行人走在宽敞的通乡柏油公路上,看着路旁那写有“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的巨型牌子,心中情不自禁地涌起赵立雄书记常常挂在嘴边上的“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乡村城市化”等等这些充满幢憬和幸福的词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