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上海失守前后,蒋介石“比较努力”(5)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作者:何建明


在整个淞沪战役中,不能说蒋介石不卖力,从实际情况看,他其实也是尽了全力,一是亲自指挥了此次战役全过程,二是他把自己的嫡系部队也都投入了战场。最终老蒋失败,乃有一大失误,即战机的贻误。如果趁日本人还没有准备充足,在8月13日之前的数日开战,则战局形势可能完全不一样。还有就是我军的装备和海军力量、空军力量较之敌方差距甚大,再加上第三阶段即11月7、8、9三日的最后决战中,由于日方第10军的突然出现,苏州河南岸的我军一下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从而战局迅速发生变化。11月11日,日本藤田进的第3师团攻进上海市区。第二天,上海完全陷落。

蒋介石决意在淞沪狠打日本人,一为挽回自己的“抗日”名声,二是轻信了身边宋子文这些人向他提供的“3个月内,日本将处于破产的边缘并面临革命”这一不实情报,三是原本期待此役可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并获取盟友的出兵干涉。这三个原因中,老蒋最期待的是第三个,但苏联与美国都没有给蒋介石面子,德国人倒是出力不少,不过主要是为了赚老蒋的钱——当他的军事顾问、做他的军火生意。当时在南京的德国军事顾问人数达几十位,他们大多数是退役将军,与蒋介石政府签有私人聘用合同。

淞沪战役,日方伤亡5万余人,我方的伤亡数是其5倍,25万余人。

尽管淞沪大战是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但此役仍然在中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一是张扬了民族气概,粉碎了日军由华北长驱直入武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阴谋;二是它争取了三个月时间,使得长江下游的工厂和物资有了内迁的时间,为日后中国长期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三是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并且造成了日军在华北战场上的兵力不足,为之后的山西决战准备了时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人民拼死抗日的决心与精神,洗刷了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人的耻辱史,从而也坚定了国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淞沪“战斗中,将士们打得十分勇敢,每小时的死数以千人计,牺牲得壮烈,在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严重不如人意的情况下,仍顽强地和日军争夺一村一镇,并常常为一个阵地进行反复较量,白天日军攻占,晚上中国军队又把它夺回来,双方军队的伤亡都很大。在此会战中,国民党军队主力各师都补充了四五次,后方各省的保安团整团整团地补充上去,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2/3,旅团长伤亡也达半数”。(杨树标、杨菁《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华文出版社 2014年版,第101页。)

倾全国之精锐部队,苦战三个月,没守住大上海,如今全线撤离淞沪战场,蒋介石何以面对上海市民?

11月12日,中国国民政府军委会以政训处的名义,在《申报》上发了一份《告上海同胞书》:

亲爱的上海同胞们:

我军因为战略上关系,暂时从上海附近向后撤退。我们一方面用全力巩固第二阵地,必定在最短期内积极进取,来收复我们淞沪。我军这一次的撤退,是战略上有计划的撤退,绝不是战争的失败,而且真正的抗日战争,实际上从这时候方开始,这是同胞们所已确实认识而能格外奋勉的。我们军队和上海同胞别了,回想到三个月的抗战,我上海同胞不避危险,不分昼夜地和前线努力协助,前线一切需要,都能如响斯应。战区附近,牺牲非常惨烈,而军民合作抗敌的精神,愈久愈坚,这种义勇和热情,是我全体官兵所刻骨铭心,终生不忘的。

我军虽然暂时撤退,我们一刻不能忘记我们的同胞。在我军撤退上海的时候,敌人对各位同胞必然施用种种的压迫和引诱,这在我们是十分的悲痛,非常的挂念。但我们相信爱国的上海同胞,现在虽然处境很艰难:意志一定是坚决的。我们竭诚盼望上海同胞们始终抱着牺牲抵抗的精神,互相扶助,互相勉励,个个人当作自己是战场的兵士一样,誓死反抗敌人到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