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海一人谭鑫培 (8)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 作者:梅兰芳 马连良 程砚秋


由乱弹而渐变为京戏,前文已经道及,是由四大徽班入京而起,自道光二十年后到咸丰末年(公元一八四○—一八六一年)那时京师戏班较有名的为:“三庆”、“四喜”、“和春”、“春台”(以上即为人盛称的四大徽班,于乾隆朝已入京师了),“嵩祝”、“金钰”、“大景和”诸班,那时各班演出均以皮簧为主,昆曲成为附庸,仅带演几出而已。如“侧帽余谈”有云:“……京师白尚乱弹,昆部顿衰,唯三庆、四喜、春台三部带演,日只一二出,多至三出……”那时昆曲和皮簧可同台演唱,但梆子向来不与皮簧同台的,直到光绪末叶,梆子花旦田际云(艺名响九霄),在自办的玉成班里,创下梆子皮簧同台演出的办法,北京叫做“两下锅”。

当时各戏班当家角色,都是以老生领衔。其中著名而自成宗派者,当推:

程长庚,三庆班主,他唱腔的咬字发音,是以昆曲为基础,又是徽调的正宗,能戏之多,腹笥之广,一时无出其右者。老生能唱五身靠者,古今仅此一人。当时的北京竹枝词有:

“乱弹巨擘属长庚,字谱昆山鉴别精;引得翩翩佳子弟,不妨受业拜师生。”

其受人推崇,可想而知。

余三胜,春台班班主,湖北罗田人,即余叔岩的祖父。他唱楚调,当时亦有把楚调西皮,徽调二簧,合起来统称为“黄腔”。道光二十五年杨静亭的“都门杂咏”有咏黄腔一首:“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根据旧说二簧反调,为湖北籍伶工所创,原非徽班所有,余三胜的反调,最为时人所重,如“李陵碑”、“牧羊卷”、“乌盆计”等剧,一时有余派戏之称。

张二奎,四喜班班主,北京人,号子英,票友出身,原为工部都水司经丞。在京剧初期,他是以王帽老生出名,拿手戏有金水桥、打金枝、回龙阁、探母等剧,嗓音洪亮,行腔不喜曲折而字字坚实,一时称为“奎派”。因为是北京人,所以又被称为京派。他作古甚早,舞台生活较短,上面所说,道光二十五年的“都门杂咏”中,他还是年少争传。但同治三年刻本“都门杂咏”中咏黄腔一首云:“二奎今日已沦亡,三胜由来没准常;若问词场推巨擘,个中还让四箴堂。”(四箴堂是程长庚的堂号)奎派后继人最有名的,仅许荫棠一人,鑫培子谭小培,承父命向许学戏,可见许艺之高,亦为鑫培推崇。余者均少见经传。

上述三人程是徽派,余是汉派,张是京派,虽是代表了本身的宗派,但经不断地融会贯通,同时也使皮簧剧逐渐脱离了原来单纯的徽、汉、京的唱法,从而构成今日京剧的独立体系。

说到谭的师承,除了他在科班习老生时,已扎下了根基外,他更汲取了上述三大宗派以及其他名家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剧艺,例如陈彦衡的“旧剧丛谈”所载,谭的:

“碰碑”、“定军山”、“桑园寄予”是学的余三胜。

“状元谱”、“镇澶州”是学的程长庚。

“空城计”是学的卢胜奎。

“乌盆计”是学的王九龄。

“天雷报”是学的周长山。

其实何止这些,据笔者所知,还有如:

“探母”、“打金枝”是学的张二奎。

“南天门”是学的崇天云。

“捉放”、“琼林宴”、“卖马”、“樊城”、“南阳关”等

也是学的余三胜。

“武家坡”、“汾河湾”等也是学的王九龄。

“战长沙”、“天水关”等都是学的程长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