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代伶王薛觉先对粤剧的贡献 (5)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 作者:梅兰芳 马连良 程砚秋


薛觉先颇重视剧本和注意剧本的改革,他认为戏剧“实能易俗移风,为社会教育之利器”,因而主张“戏剧艺术,应该跟着时代同行并进,那才不会落伍而趋于泯灭!”“我们从事戏剧工作,总该走在观众的前头,那才不会被观众摒弃。”在革新剧本的同时,薛觉先还注意改革编剧制度。从前粤剧新编的剧目,都是由“开戏师爷”垄断编剧,有的剧目甚至只有简单的提纲,由“开戏师爷”在粤剧艺人栖宿的“红船”或酒家对演员“讲戏”,就搬上舞台演出。“薛马争雄”期间,剧团罗致了一批专业编剧,专为本剧团编戏。薛觉先经常和编剧、音乐人员一起“度桥”(构思故事情节)写戏、设计音乐唱腔,或对剧本加以参订,从而使剧本的质最大为提高。(按:三十年代“省港班”兴起后,编剧家只“度桥”、“度曲”,和过去的“开戏师爷”作风不同。)

“觉先声”剧团全盛时期,编剧人员人才济济,包括有冯志芬、麦啸霞、南海十三郎(江枫)、莫志翔、黎奉缘、李少芸等,其中冯志芬、南海十三郎更被视为灵魂。当年薛觉先首本名剧计有《胡不归》、《女儿香》、《花染状元红》、《范蠡献西施》、《冤枉相思》、《归来燕》、《嫣然一笑》、《含笑饮砒霜》、《半生脂粉奴》、《白金龙》、《俏郎君》、《姑缘嫂刦》、《粉面十三郎》、《武潘安》……等等,不能尽录。其中《胡不归》一剧更被誉为“广东莎士比亚名作”,此剧享誉五十多年,几乎成为粤剧生旦必演的剧目。薛觉先当年演出《胡不归》后,引起极大的轰动,影响遍及海内外。一位剧评家甚至说:“凡有井水处,即有人能唱《胡不归》。”足见其影响的广远。薛觉先乐于扶掖后辈,在提拔和培养人才方面也尽过很大努力。他的正式弟子不多,但受过他栽培的可不少。早年只收过陈皮梅(有“女薛觉先”之称)、白雪仙、尹灵光(早已转业)三个徒弟,后来却是“桃李满门”。包括陈绵棠、吕玉郎、卢海天、麦炳荣、梁素琴、薛觉明(薛氏九弟)、白龙珠、许珊珊等。苏少棠、李香琴则是他的徒孙。他在香港最后收的弟子是林家声,在广州最后收的弟子是罗家宝。此外,他还培养了花旦李艳秋、李翠芳及后来的上海妹、楚岫云等人。而他最擅长的还是花旦戏,因为他过去跟名花旦千里驹、陈非侬合作过,耳濡目染,得其神髓,并且以其所长诱掖后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