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为志愿者的诗人(2)

雪山短歌 作者:马骅


这些诗行的工稳、简明和唤醒内在感知的能力,适合作为中文诗初学者的优秀读本。读到过校园才子马骅早期文字的人,会惊异于这些诗行中没有别致的词汇。这位怀有莫大语言抱负的诗人,在《雪山短歌》中选择了简单。并非语言禁欲,是完全没有语言的虚荣——通过增饰来添加特出性的语言虚荣。并且,诗人没有因为处境的改变失去语言的聪颖——曼德斯坦姆是这方面的伟大例证——这可以区别于《雪山短歌》易有的形象:它是一个淳朴、尽义务的好人的诗。

由于生涯短暂,诗人马骅似乎未能脱离校园才子的形象。重读马骅早期的诗作,而不是《雪山短歌》,依然能听到一种文弱的模仿之声——对某种与它接近、但比它更为强盛的文类的模仿。一个敏感的年轻人想跻身于前人之声,使行文造句上不无独到的诗,总体来说有些似是而非,这大概是与他同代的写作者都不陌生的状况,也曾经在每个人身上发生。十年前,我们每个人都几乎会成为,那种知道得太多但无法完成的年轻人。彼时,人们都喜欢说“才华遍地都是”,如今,一代人中的一些已经成为不上不下的门客、重人和停下来的人。如果一定要将这十年的话题和变异,放到衡量《雪山短歌》的尺度中去,会使这些轻灵的、书简般的诗行不堪承受。《雪山短歌》是一位戏剧性格的演员的面孔之一,尽管具有随笔的、临时的属性,但因为诗人的生命终结,成为了最后的和本质的。

也许,马骅与“现代汉语诗歌进程”并不具有如何深刻的关联,或者说,具有一些正常的关联,可以提醒被志愿者教师马骅感动的人们,他首先是一位熟谙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话题和技艺的汉语诗人。恰当理解一位未完成的同代人的诗作,也是生者同行的责任。生者同行也恰似那些嘴巴尖刻的异教徒,他们远道而来,也动身远去。写过“在变老之前远去”的诗人,也许来不及想到,远去的也是他的生者同行们。《雪山短歌》一如他丧生的地点,满眼山水明丽,却发生过致死的坠落。同理解可能性相反,每当有同代人消逝,我们都要理解他们停下来的地方。重读《雪山短歌》一如反复路过诗人丧生的地点,这些造句洗练的诗行,提醒各种尖刻的嘴巴们,应当做出一次尽心的辨认——对一个写下了虚无的细雨般诗句的诗人的辨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