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生活的随想(6)

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作者:刘心武


这类的话我们听得太多了:人不要总是关在屋子里,人一定要经常走出屋门,即便一时去不了田原山川,就在街巷的行道树下散散步,在楼区的绿地中舒展舒展腰肢,也是于身心两利的;倘能进一步领会到大自然的雄奇瑰丽,能自觉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并以一片赤诚之心拥抱大自然,直至达于融会无间的程度,则人生的幸福、心灵的领悟,便都尽含其中了!……这类的劝诫不消说都是至理名言,我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但是,以我粗浅的人生体验,我却觉得,在目前的中国,又尤其在目前中国的大城市中,许许多多凡人的苦恼,倒还不是风景名胜的不够繁多,公众娱乐场所的缺少,每人所平均享受的绿地数量如何微小,以及在享受大自然方面还如何地不方便……那排在第一位的苦恼,大半以上是对私人空间的渴求悬而未获,如一大家子人,老少几辈仍合住在一处湫隘的房屋中;已婚颇久的夫妇,仍未能得到独立的住房;独身的青年男女,长期只能在两人以上的多人合住的宿舍栖身;虽已有一处住房,但夫妻各自并无独有的空间,兄弟或姐妹仍需合住一室,乃至大儿大女仍需将就一处……这似乎就扯到住房问题上去了,我写过这类题材的小说,如中篇《立体交叉桥》,就细腻展现和深入剖析了住房狭窄所派生出的人性扭曲、心灵碰撞,这里且撇下居住空间和心灵空间的交互作用这一角度,单说说作为个体生命的一种几乎无可避免的“洞穴需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或更坦率地说,人是从兽进化而来,因而,人性中的兽性问题,就是一颇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在这一复杂的问题中,人的心灵中所潴留的兽类生活习惯的积淀,如在自择的封闭空间中能增加安全感,便是很值得抬出来探究的一种心理,我们姑且戏称为“洞穴需求”——亦即一种潜在的对“私人空间”的最低限度的需求。幼童在听了鬼故事或因其他原因产生恐怖感后,常在夜晚用被子严严地蒙住头;孩子在挨了老师训斥或家长的挞伐后,常愿躲进暗暗的角落,乃至柴火堆中、橱柜里面,蜷缩着暂避一时;成人在遭了侮辱或经受刺激后,也常愿一个人单独待在一间紧闭屋门(从里面锁紧)、严遮窗帘(忌讳他人窥探)的屋子里;即或仅仅是因为疲惫,人们也常常发出恳求:“请让我一个人待一会儿……”人就是这样常常需要一个哪怕是小小的、简陋的“洞穴”,在现代社会中,便是需要一个六面体——属于个人的“盒子”,即一处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房间;现代人到生命结束之后,也仍需要一只“盒子”,实行土葬的用棺材,实行火葬的用骨灰盒,有的民族有的宗教徒不用“盒子”,但所挖的葬尸穴也便是一只无形的“盒子”。当代西方社会,以及一些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数目颇高的国家和地区,在住房的“大盒子”和死后所需的棺木“小盒子”之间,还有一种装着轱辘的“中等盒子”是必不可少的——即私人轿车。所以,在谈了许多关于人如何应到大自然中去尽情享受宇宙精华之后,我们也无妨来谈谈人如何应争取到一个私人空间,来合情合理地享受自己的那一份暂与大自然隔离开并且也暂与喧嚣的社会生活隔离开的宁静与快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