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康熙大帝平定四方(5)

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 作者:填下乌贼


收复台湾

南方已平,大军未返,考虑到台湾明郑与清廷的多年纠葛,康熙决定挥师东征,趁机收复台湾!

台湾岛孤悬海外,易守难攻,加上郑氏经营多年,人心凝聚,根基稳固,因此极不好办。但好消息是,三藩扫平的同年,郑经病逝了,其继位的长子郑克又被冯锡范、刘国轩等人谋害,年仅11岁的郑经次子郑克塽成为傀儡。郑氏集团内讧不止,台湾政局动荡不安。

康熙没有让天赐良机白白溜走。

与平三藩发现河西四汉将一样,收台湾主要靠的是施琅。

施琅,福建晋江人,最初是南明平国公郑芝龙手下部将,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芝龙子郑成功不愿投降,率众出海继续抵抗。1648年,施琅受其感召,复而叛清归郑,成为郑成功麾下最年轻的高级将领。

施琅生性耿直、冲动,容易得罪人,而郑成功还小施琅三岁,作为一军之主更是年轻气盛,故而双方经常就作战方案、筹措军饷等问题产生矛盾,渐渐有了隔阂。1652年,因为标兵“曾德事件”,施郑二人彻底决裂。盛怒下的郑成功将施琅的父、弟斩首,侥幸逃脱的施琅发誓要报仇雪恨,随即投奔清廷,被授予同安总兵一职。从此,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变成了水火不容的死敌。

1662年2月1日,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夺回了台湾,但仅隔数月,这位大英雄就不幸病逝了,年仅39岁,军政大权被其长子郑经继承。

趁此良机,施琅随即出兵,夺回了被郑军占领的金门、厦门、东山岛,郑军在福建沿海的据点全部失守。施琅趁热打铁,于1664年、1665年、1666年率部三征台湾,但由于时运欠佳,三次出兵都被台风暴雨无情阻止。

如今,历史走过一个惊人的循环,随着郑经的去世,收复台湾岛终于再次提上了日程!

郑经在世时,清廷也曾数次遣使招抚,希望和平解决台海纷争,但郑经一口咬定“(台湾)照朝鲜、琉球事例,不削发登岸,可称臣纳贡”,是为变相的“一边一国”;而康熙也坚持自己的主张,认为两岸同文同种、华夏一家,不比朝鲜、琉球例,明确要求明郑政权“遵制剃发归顺,则台湾之地,许其藩封,允其居住”,两边的谈判底线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故而谈判多年,徒劳无益,空费唇舌。

1681年7月,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封太子太保,总领征台事宜。康熙在最后的决战之前,依然“先礼后兵”,委派使节赴台招抚,而郑克塽还是要求“一边一国”,谈判遂告破裂。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施琅奉旨征台,统率官兵两万一千余人,配置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船60余艘,浩浩荡荡兵发澎湖——台湾的海上西大门。

郑军大将军刘国轩也早已在澎湖配备了全部的海军精锐,以逸待劳,准备和施琅一决高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